這是我研究創作一個獸人世界時看到的有趣資料,讓大家多點了解獸人行為,幫助大家創作獸人的文化。

不能馴養的原因

「馴化的候選人」定義為任何陸上食草或雜食的哺乳動物(不以肉食為主),重量平均超過四十五公斤者。

1 飲食習性:

動物攝取植物或其他動物的肉,食物鏈之間的生物質量轉變,效率很低,通常只有10%。也就是說,一萬公斤的玉米才能成長出一頭一千公斤的牛。且不論食草或食肉,有些動物有像無尾熊,天生偏食,農場主人恐怕覺得難以侍候。

由於生物質量轉移的困難,幾乎沒有肉食哺乳動物馴化當食物。幾乎可算是例子的是狗。人類馴化狗是用來當斥候和打獵的夥伴。通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狗肉才會變成主要的肉源,例如缺乏肉源的社群。或把狗肉當作偶爾為之的「珍饈美味」。

2 發育速率

  畜生得很快,才值得養。因此,大猩猩和大象就出局了。雖然牠們都吃素,也不挑嘴,身上的肉又多。原因是等牠們長成要十五年的光陰,有哪個牧場主人有這個耐性?今天中南半島的戈利用大象做工,們發現從野地抓來大象馴養比較省錢。

3 交配習性

  人類不喜歡在眾目睽睽之下進行性行為,有些頗有潛能的候選畜生也不喜歡。獵豹是陸地上跑得最快的哺乳類,幾千年來人類馴化獵豹的努力都失敗了,為的就是牠們與眾不同的性心情。

在野地裡,一群狠豹兄弟追逐一頭雌性,奔了數日,雌獵豹似乎必須在這樣粗野的追求過程中才會排卵,發情。在獸欄中,獵豹拒絕表演這樣複雜的追求戲碼。又例如駱馬,一來交配前漫長而複雜的求偶儀式,獸欄情境妨礙了這種儀式;二來兇猛的雄性競爭,使牠們無法同處一空間;三來是牠們進食地盤與休憩地盤是分開的,而且都是全年性的。

4 性情

  幾乎身軀龐大的哺乳動物都能殺人。豬、馬駱駝和牛都殺過人。然而,有些大型動物性情特別乖戾,凶殘成性。許多看來條件良好的野獸,就是因為性情乖戾教人放棄的。

大灰熊就是一個明顯例子。熊肉是昂貴的美食,一頭大灰熊可重達七百公斤。牠們大低素食,而且食物範圍廣,發育也相當快。因此,要是牠們溫良一點,不就可以養成供養我們肉品的「肉熊」嗎?日本北海道的愛奴人等為我們做了一場實驗,他們有養小灰熊供應祭典之用的傳統習俗。愛奴人發現;小灰熊滿周歲後就宰殺來吃,是明智之舉。不然,「養虎貽患」,無異自殺。據知成年的大灰熊從沒有馴服過的。

5 恐慌的傾向

  大型哺乳動物對於危險的反應不同。有些緊張、迅捷,而且只要風吹草動,就能令牠們拔足飛奔。容易恐慌的動物難以關在獸欄裡;一但關進獸欄,牠們很容易驚慌,若不是嚇死,就是在慌忙奔逃時時撞上獸欄,重傷而死;瞪羚就是這樣。

6 社群組織

  幾乎所有大型哺乳類家畜,祖先都有三種特色:群居;群體中有明確的層級節制結構;各成員的生活領域重疊,並不佔地盤、分彼此。例如一個野馬群有一匹公馬、五六匹牝馬和若干小馬。牝馬A是大老婆,牝馬B、C、D、E都歸牠管;牝馬B雖然順從A,但C、D、E都得聽牠的,以此類推。這群野馬行進的時候,成員在隊伍中各有一定位置:公馬在最後方壓陣,大老婆是隊伍的前鋒,之後是大老婆生的小馬,這群小馬也得長幼有序,最小的排最前面,其他的牝馬和牠們的小馬也照這次序排下去。於是人人各得其所,成年個體之間因此可以相處,不必常年鬥爭。

這種社群結構是理想的馴化對象,因為人類只要掌控了統制結構就控制了整個社群。馴化的馬群服從人類的領導,正如牠們跟隨群體中階級最高的牝馬。綿羊、山羊、牛和狗(狼)的祖先,群體中都有類似的統制結構。幼兒在這樣的群體中成長,由於朝夕相處,所以對夥伴與大家相處的模式都會銘印在心。在野地裡身邊只有同類,但在人類豢養的環境中幼兒也會把人類的角色銘印在心。

資料來源 : 槍炮、病菌與鋼鐵 (人類社會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