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個問題,因自己也是一趾行獸系畫家,所以發表拙見。
肌肉方面,對於動物來說,因為大部分肌肉都聚集在大腿或上臂上,小腿或是肘部,足部多以韌帶為主,幾無肌肉,因為主要行走/奔跑等運動模式是以筋來做前後連動拮抗作用,類似連桿動作的運動,而加上動物是四肢著地,軀體的肌肉較結實部份只有頸部與前胸部,不若人類複雜(因應平衡需要),所以腿的運動上對平衡考量要求更少。人類除主要動作用肌肉外,還會有十數種肌肉負責修正平衡以及作出扭旋等動作。
骨骼方面,因為動物身體構造及運動方式以四足為主,所以肩部及臀部運動方向就跟直立的人不一樣,骨骼結構自然也不同,例如貓科因為無鎖骨,使肩部活動範圍大,而自然就靈活。人類的腳掌側為弧型,為的是兩腳直立,可以支撐體重而逐漸演化來,自然趾部就逐漸退化,相反的例子有馬,最早始祖馬是五趾,到現代馬只剩中趾,就是因為承重需要,經天擇演化而成。

對於直立系獸人而言,以趾行是可以支撐其體重,但仍需要經強化以承其體重及其運動產生的動量吸收(肉墊這時便發揮功效,例如大象也是趾行,但其腳掌底後半部為脂肪體,故可以承其體重,惟不利於下坡)。趾行還有一個優勢,對於跳躍/高處躍下等,腿部有若彈簧一樣可以吸收更多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