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墾丁候鳥季」熱鬧登場



新聞稿提供: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

  每年秋季是位於南台灣的墾丁國家公園候鳥南遷過境的季節,墾丁國家公園是東亞地區候鳥遷徙路線上的重要棲息站,每年過境的候鳥種類及數量相當多。五月底至九月初,由家燕過境揭開序幕,八月底紅尾伯勞、鷺科鳥類及鷸鴴科水鳥接踵而來,九月起至十月是候鳥過境的高峰期,赤腹鷹及灰面鵟鷹(又名灰面鷲或國慶鳥)等猛禽大量過境是墾丁「琅嶠鷹季」的重頭戲,十月以後至翌年三月間,則有雁鴨科水鳥進駐龍鑾潭渡冬。在這些候鳥景觀中,以九月及十月間數以萬計的鷹群過境景象最為壯觀,根據管理處十幾年來的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資料顯示,過境族群量最多的赤腹鷹數量可達幾十萬隻,為世界級的自然生態景觀。

  目前,紅尾伯勞已經抵達恆春半島開始過境,在墾丁國家公園內的開闊地就能發現紅尾伯勞的蹤影,而龍鑾潭周邊以牛背鷺為主的白色鷺鷥群也陸續增加中,農田裡各種鷸鴴科水鳥也不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已經展開一年一度的秋季過境猛禽調查,並透過網際網路即時將每日調查結果對外公布,提供民眾參考。

  此外,管理處也配合各種鳥類的過境期間,安排不同主題的賞鳥活動。賞鳥活動相關資訊請電洽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解說教育課,電話:(08)886-1321轉250至259等10線分機,或至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的網站查詢。

  墾丁國家公園的自然資源豐富,在墾丁觀賞候鳥的活動,已經是很多國人每年會到國家公園從事的休閒活動。往年,每當候鳥過境時,有些民眾會設置鳥仔踏捕捉紅尾伯勞食用或販賣,或以獵槍射殺赤腹鷹及灰面鷲等猛禽。在國人經濟已趨富裕的今天,此等捕捉獵殺過境候鳥食用、販賣或製作標本的行為,應不再是民眾賴以維生所必需的行為,同時更會破壞自然生態及影響國家聲譽。因此,應該停止捕捉、獵殺、販賣及食用這些過境候鳥的不當行為。

  以往,民眾以候鳥會危害農作物是害鳥、候鳥會死亡不吃可惜及紅尾伯勞會因頭部長線蟲而死亡等理由,而對過境候鳥進行大量捕殺,事實則不然,赤腹鷹、灰面鷲及紅尾伯勞都是捕食蝗蟲等危害農作物害蟲的益鳥,而紅尾伯勞的壽命可以長達4年以上。這些因為不瞭解鳥類生態,而存在已久的錯誤觀念,隨著國人經由宣導教育及對自然生態知識的瞭解增加,已有明顯的改善。

  政府為維護自然生態資源,於民國七十八年公告實施「野生動物保育法」,將紅尾伯勞、赤腹鷹及灰面鷲等候鳥,列入保育類野生動物名單中,加以嚴格保護,違法者將被處以「六個月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罰金」的嚴重懲罰。近年來,臺灣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召集相關單位,全面取締恆春半島獵捕候鳥的非法行為,今年內政部警政署國家公園警察大隊墾丁警察隊已擬定95年度「護野鳥、反獵鷹」專案勤務執行計畫,積極展開執行取締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不法行為。

  有鑑於近年來仍有少數民眾因為違法捕殺或販賣,而觸犯法令受到重罰,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呼籲國人別再以身試法,並請各機關及學校配合加強宣導,以免民眾因為觸犯法令而被罰。並請大家共同來推動「不捕殺、不買賣、不食用」保育運動,讓候鳥年年平安過境恆春半島。

http://np.cpami.gov.tw/news/2006092005.asp
-----
去墾丁那邊別吃烤小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