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觀鳥四人組
-
觀鳥四人組
觀鳥四人組
漁農自然護理署雀鳥研究小組 返回:自然多面體
香港地小人多,雀鳥亦多,至今共錄得465個品種,約相等於全中國記錄到的鳥種數目的三分之一。為了有系統地搜集全香港各物種的品種及分布等數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1年底成立了不同的生態調查組,當中一個組別便是鳥類工作小組。小組目前有四名成員,包括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利偉雄(阿雄)、自然護理主任廖家業(Eric)、瀕危物種保護主任(牌照事務)陳羽嵐(阿嵐)及自然護理主任周新(Sunny)。
發現白腹海鵰未必專一
鳥類工作小組有不少研究項目,其中一項是「監視」棲身本港的大型猛禽白腹海鵰。除了記錄牠們在全港的分布地點、日常起居飲食的一舉一動等資料外,這個長達一年半的研究更發現,原來白腹海鵰並非一定如文獻
雀 鳥 研 究 小 組
所指般實行一夫一妻終身制,而是也有「紅杏出牆」的例子。
自小與燕子居於同一屋簷下的Eric說,在西貢羊洲觀察一對正在孵蛋的白腹海鵰夫婦時,竟發現女方出現第三者!雖然兩夫婦一同分擔孵蛋的工作,但女方仍接受另一隻雄鵰的「追求」,並且發生了三次「越軌」行為。阿雄補充,女方更狠心將正在孵化的巢中蛋踢掉,未知是否因 夫君不育而「拋夫棄蛋」,另覓愛郎,以求成功繁衍下一代。
此外,研究又記錄到白腹海鵰搬巢的情況,如西貢羊洲的一對在最近三年都在島上不同的樹上另築新巢,與文獻所指會多年使用同一個舊巢的行為不同。
熱愛觀鳥的Eric表示,為了能夠完全記錄白腹海鵰的生活習慣,他曾與其他組員一起,每周一天由清晨五、六時至晚上七時,無論是天寒地凍還是烈日曝曬,都一樣目不轉睛地監察牠們。這股傻勁終讓他們大有收穫,得到很多寶貴的新發現。
他稱:「這樣都是值得的,由此知道了牠們的行為,如在什麼時間覓食、覓食範圍有多大等。有了這些記錄,我們便能分析如何避免和減少人類活動對牠們的影響,例如避免在繁殖季節於其覓食範圍內進行活動。有些記錄亦很有趣,例如牠們會在空中強搶麻鷹的食物,但又試過被逾百隻椋鳥驅趕,十分狼狽……」
-
-
觀察燕鷗護幼激發父愛
剛為人父的阿雄亦把不少工餘時間投入視察燕鷗的工作。「無論是日曬雨淋或風高浪急的日子,燕鷗島上的燕鷗父母都為了照顧子女而竭盡所能,不辭勞苦地輪流覓食及守護雛鳥,實在教人感動,尤其是自己也剛為人
父,更深深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無私付出。」一臉慈父模樣的他如是說。
小時候住在木屋區的阿雄,可算是一名野孩子,當時已留意到麻雀經常在身邊出沒,中六時到米埔看見人字形列隊的候鳥,更是印象深刻。而在工作上,感受最深的卻是與市民溝通的藝術。
他謂,因應觀鳥人士要求,漁護署派員於燕鷗繁殖期間採取保護本港一個重要的燕鷗島的措施,以免郊遊人士走進燕鷗繁殖區,干擾牠們。該署人員於燕鷗繁殖期間,在該島附近巡視,並於島上豎立大型告示牌和用圍欄保護島上燕鷗的巢區;另又派員駐守該島的碼頭,以勸諭遊人(如郊遊人士、潛水及釣魚人士等)遵守《保護和觀賞燕鷗守則》,並執行香港法例第170章《野生動物保護條例》。
可是,另又有觀鳥人士認為,有關人員駐守碼頭也會干擾燕鷗,真可謂「做又罵,不做又罵」。阿雄重申,漁護署是為了保護燕鷗繁殖區才派員駐守碼頭,該處亦遠離繁殖區,而且根據他們過往的實際經驗,在碼頭駐守並不影響燕鷗,難道要職員整天也在船上搖搖晃 晃地進行視察?事實上,部門亦有指引給予當值的人員,並提醒他們切記不要騷擾島上的燕鷗及其幼鳥和蛋。
阿雄相信,大家最終都是想做好保護本港的燕鷗及其繁殖地的工作,他會向各有關人士再三解釋有關情況,希望釋除他們的疑慮及誤解。他表示,是次經驗正道出溝通的重要性,只要明白對方的需要或目的,做任何事都會變得容易;不然,誤會反而由此而起。
-
人工巢箱遮風擋雨見效
同樣參與燕鷗保育項目的阿嵐,大學時代已在米埔自然護理區當導賞員,對水鳥有一定認識。後來到青海旅行時「探望」鸕,以及在瑞典升讀碩士課程,看見池塘裡一對對的綠頭鴨時,便自然想起這些每年都到香港度冬的水鳥,更對千里迢迢飛到南方的冬候鳥感興趣。
阿嵐在工作時進行鳥類基線普查,又了解到不同生態環境的雀鳥特色,例如色彩繽紛的林鳥。至於數百隻燕鷗群集飛舞的壯觀景象,則最是難忘。
她說,住在海島上的燕鷗,屬於夏候鳥,牠們在沒有遮擋的石隙上生蛋,這些蛋和
雛鳥,除了要面對日曬雨淋之外,亦很容易受到登島人士的干擾,以致而其存活率大降。
為了增加燕鷗的繁殖率,漁護署參考外國的成功例子,利用郊野公園燒烤爐的組件,自行製作一些人工巢箱,裝置在島上,發現成效顯著。第一年,燕鷗島上的巢箱使用率更達百分之一百。燕鷗在巢箱遺留下的糞便、羽毛等,都反映了使用的情況。阿嵐滿意地說:「那些巢箱真的幫到牠們,讓燕鷗父母可以好好孵蛋,不用再受日曬雨淋,而雛鳥出世後也不用曝曬。」
害羞彩鷸也有活潑一面
Sunny與雀鳥的關係,可說是「日久生情」,後天培養出來的。攻讀環境學的她,自小便喜愛自然界的一切,但沒有主攻雀鳥研究,直至加入鳥類工作小組,才進行「地獄式」特訓:上課「惡補」鳥類知識和觀鳥技巧, 又經常跟工作小組的同事出外實習,從認識牠們的特徵、形態、行為開始學習。作為觀鳥前輩的Eric讚賞Sunny進步神速,Sunny笑說,原本只認識麻雀的她,隨日子已累積了不少知識和經驗,且學習得相當開心!
彩 鷸 幼 鳥 負責錦田一帶自然護理工作的她,經常與濕地雀鳥打交道,而區內名氣最大的雀鳥,便是深藏不露的彩鷸。她稱:「初時知道不少基建工程因為影響到牠們的居所,都要另外覓地重建濕地作補償,於是就有一個疑問──為何牠們那麼『巴閉』呢?這終於激發起留意牠們的興趣。原來,彩鷸對居住環境及食物的要求都很高,亦很挑剔,水位要適中,濕地不可過濕或過乾,又只住在蘆葦及莎草中,且十分害羞。
-
終於,在一次濕地觀察行動中,Sunny看見差不多十隻雌雄彩鷸在一起,這是即使有數年經驗的觀鳥者也難得一見的景象。她謂:「真是聞名不如見面,記得最初加入觀鳥行列時,已常在環評報告中聞其大名,第一次親眼目睹的那刻確很興奮,印象難忘!」當天心情十分興奮,結果請同行考察的同事吃飯慶祝哩!
運氣不錯的她,其後又在香港濕地公園第二期看見十九隻彩鷸,這次牠們卻是罕有地在開闊的池塘中玩水,表現其活躍的一面。
與自然共存.享受觀鳥樂
四名鳥類工作小組成員,不覺間都已經分不清觀鳥是工作還是娛樂。Eric說,之前因為要趁白腹海鵰和燕鷗繁殖期進行觀察,有時星期六、日都會專程前往視察,就當是假日節目,而即使是到外地旅行,都不會放過任
何觀鳥機會,總不忘隨身攜帶望遠鏡,連朋友也笑他經常將雀鳥掛在嘴邊。
Sunny雖然只有一年多的觀鳥經驗,但已儼如朋友之間的雀鳥專家。去年底的南亞世紀海嘯發生之時,她正在浮羅交怡旅行,並出海觀察白腹海鵰,當時藍天白雲,水中卻忽然呈現一道混濁水流,上岸後才知道事態之嚴重。
阿嵐也喜歡工餘時觀鳥。她稱,只要靜心欣賞,牠們就會在自己身邊穿梭覓食,彷彿接納了她作大自然的一員,這種與自然融為一體的感覺很奇妙,對於可與自然和諧共處感到很開心。
經常要處理市民投訴的阿雄,則倍感都市人略欠與自然經常要處理市民投訴的阿雄,則倍感都市人略欠與自然相處之道。他說,曾有市民投訴居所附近的雀鳥於清晨時分鳴叫,擾其清夢,要求派員調查。阿雄稱,雀鳥與人類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牠們的求偶行為或鳴叫表現亦是天性也是大自然的規律。他說,加市民對自然界的認識是將來其中一項主要的任務。「其實,中國人歷來都深明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道理,就如認為燕子、蝙蝠 等在屋子的簷下築巢,是有福氣的象徵,而實際上,牠們也會為這家人吃掉蚊蟲哩!」
-完-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