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四人組
漁農自然護理署雀鳥研究小組 返回:自然多面體




香港地小人多,雀鳥亦多,至今共錄得465個品種,約相等於全中國記錄到的鳥種數目的三分之一。為了有系統地搜集全香港各物種的品種及分布等數據,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1年底成立了不同的生態調查組,當中一個組別便是鳥類工作小組。小組目前有四名成員,包括濕地及動物護理主任利偉雄(阿雄)、自然護理主任廖家業(Eric)、瀕危物種保護主任(牌照事務)陳羽嵐(阿嵐)及自然護理主任周新(Sunny)。



發現白腹海鵰未必專一

鳥類工作小組有不少研究項目,其中一項是「監視」棲身本港的大型猛禽白腹海鵰。除了記錄牠們在全港的分布地點、日常起居飲食的一舉一動等資料外,這個長達一年半的研究更發現,原來白腹海鵰並非一定如文獻

雀 鳥 研 究 小 組


所指般實行一夫一妻終身制,而是也有「紅杏出牆」的例子。

自小與燕子居於同一屋簷下的Eric說,在西貢羊洲觀察一對正在孵蛋的白腹海鵰夫婦時,竟發現女方出現第三者!雖然兩夫婦一同分擔孵蛋的工作,但女方仍接受另一隻雄鵰的「追求」,並且發生了三次「越軌」行為。阿雄補充,女方更狠心將正在孵化的巢中蛋踢掉,未知是否因 夫君不育而「拋夫棄蛋」,另覓愛郎,以求成功繁衍下一代。

此外,研究又記錄到白腹海鵰搬巢的情況,如西貢羊洲的一對在最近三年都在島上不同的樹上另築新巢,與文獻所指會多年使用同一個舊巢的行為不同。


熱愛觀鳥的Eric表示,為了能夠完全記錄白腹海鵰的生活習慣,他曾與其他組員一起,每周一天由清晨五、六時至晚上七時,無論是天寒地凍還是烈日曝曬,都一樣目不轉睛地監察牠們。這股傻勁終讓他們大有收穫,得到很多寶貴的新發現。

他稱:「這樣都是值得的,由此知道了牠們的行為,如在什麼時間覓食、覓食範圍有多大等。有了這些記錄,我們便能分析如何避免和減少人類活動對牠們的影響,例如避免在繁殖季節於其覓食範圍內進行活動。有些記錄亦很有趣,例如牠們會在空中強搶麻鷹的食物,但又試過被逾百隻椋鳥驅趕,十分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