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蓬…!」隊長一手撥開擋在路前的樹枝,繼續小心前行。「嚓…!」魚網不慎勾住了路邊的小樹,隊員哈哈大笑。隊長抬頭抑望天際,嗯,天氣晴朗,這回應該有不錯的收穫吧!隊員踏水鞋,一手拿水表,一手拿魚網,在起伏不定的山蔭路上進發,拐個彎,終於看見一縷清澈的小溪,開工了。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淡水魚調查從三年前開始,調查小組由五位專家組成,成員之一的郊野公園主任陳勁東說,香港以往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淡水魚研究,政府無從得知哪些水體擁有需要保護的物種,也就無從得知哪些土地需要保育,所以全港性的淡水魚調查相當重要。經過三個炎夏、三個寒冬,專家小組走遍香港南北西東,足踏遍大河小溪與深塘淺澤多達二百之數,錄得一百六十七種淡水魚。
陳勁東說,淡水魚是水體食物鏈中最高級的捕食者,魚類的多寡與存活最能反映某濕地某潭穴的生境狀況,有些鳥類以捕魚維生,淡水生態跟空中生態其實也息息相關。調查紀錄了每個水體的魚類數目、品種數目,以及每種魚類的生活習性。調查結果顯示,全港最多淡水魚品種的地方是大蠔,有四十多種;新界東北邊境禁區內的蓮麻坑也存活豐富多樣的淡水魚,有十六種之多。
研究工作幾乎是無遠弗屆,他們有時登上幾百米高的大帽山,有時穿越叢林走到新界邊緣的鎖羅盤,有時又在人罕至的時間深入荒山野嶺的烏蚊騰,小組成員都經歷過像盲頭烏蠅一樣的摸索階段。郊野公園管理主任吳國恩說:「我們起初對淡水魚都認識 不深,很多品種都有幾分相似,如何辨認,實在茫無頭緒,浪費了很多時間都苦無成果。我們唯有善用工餘時間,四處找尋淡水魚資料,日對夜對,才開始上手。」
-
-
尋找魚兒的日子真不容易,陳勁東說:「有些魚兒藏頭露尾,日間躲在石隙間休息,天黑了才出來覓食,不熟悉牠們行蹤的話,就會誤以為牠們不存在。」更難忘的經歷是前往人稱「鬼域」的鎖羅盤,那裏人煙杳杳,村屋殘破,自然護理主任林建新說: 「那次走到鎖羅盤,在一片草地上赫然看見一名男子袒上身躺在日光下睡覺,看來是在日光浴,我們沒有理會,繼續前行到河邊做研究,怎料回程時又看見他動也不動,原來是一名受了傷的偷渡客!」
「走出辦公室,觀察魚兒的一舉一動是賞心樂事,最高興是發現新品種。但有時候又會很焦急,究竟那些稀有品種是否還存在呢?」陳勁東這樣回憶過去三年來的苦與樂。自然護理主任李麗芬則認為:「最大成功感是來自魚兒的人工繁殖,把魚兒放在辦公室的魚缸飼養,突然有一天晨早上班回來,發現魚兒產卵,很有滿足感。」
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華洋雜處,在動物世界也不例外,李麗芬說,香港現存一百六十七種淡水魚當中,一半是鹹淡水交界魚類,一半是純正的淡水魚,而香港原生的純正淡水魚則佔三十餘種,其餘則是外來品種,牠們可能是市民放生而來的,也有些是政府或私人為了某些特別原因而養在天然水體內的外地移民,例如專吃蚊子的食蚊魚。
專家小組無意歧視新來港移民,可是太多外來品種的入侵,已經造成某程度的生態失衡,好些原居民更要讓路給新移民。郊野公園管理主任吳國恩說,以食蚊魚為例,原意是引入一些蚊患嚴重的河流剿滅孑孓的,可是食蚊魚繁殖能力高強,這種胎生的魚類
不怕產卵後卵兒被其他生物掠食,相反,活在同一水體的青(魚將)與卻把卵兒產在水草上,成為其他魚兒的美食,此消彼長下,外來的食蚊魚便取代了青(魚將)的位置,成為多數族裔了。
-
他們不僅苦心鑽研淡水魚世界,在實地探索期間,還一舉兩得,替大自然做了不少好事。原來香港甚麼人都有,別以為淡水魚在小河裏優哉悠哉,其實也飽受人類非法撈捕的威脅。小組成員在河溪考察的時候,就見過許多人為的淡水魚陷阱,有些人把魚籐
和毒藥放在石澗,又有些人把放了餌的鐵籠置於溪畔,小組成員發現了,就把這些東西統統移掉。
研究工作不僅在戶外,也在室內,小組成員在漁護署辦公室內騰出狹窄的空間,放置了幾個魚缸,把河裏撈得的淡水魚運過來,不是為了觀賞,而是觀察牠們的覓食和繁殖習性,往往就在魚缸裏發現有趣的東西。專家小組養過香港鬥魚,發現牠們交配過程很優美,首先雄魚在水面草叢中噴出無數汽泡做巢,雌魚就會吸引到裏像跳舞一樣團團游動,雄魚則以身軀捲雌魚,進行交配。成功產卵之後,雄魚就會趕就雌魚,把破孵化出來的幼魚用嘴啣放在用汽泡築成的巢上,小心看顧。
專家小組的下一步工作是覓地進行淡水魚殖民計劃,為一些需要保育的品種,找一個可以長久安身繁衍之所。這個計劃在個別地點已經試驗成功,他們在大埔滘一個天然水源附近挖掘了一個水池,把十多條香港鬥魚放進池內,不久之後,發現族群已擴張至一千條了。小組計劃在焦坑、城門等地也多做幾個殖民地點,提升香港淡水魚的生境。
淡水魚殖民工作也有一套學問,不是隨便找個有水源的地方,挖個水窪便大功告成。自然護理主任李麗芬說,水窪成形以後,還要種植水草,提供天然環境讓昆蟲生長,這樣移民來到的魚兒才有足夠的糧食。殖民地點也需經過挑選,最好是「原區安置」,發現於烏蛟騰與沙羅洞的淡水魚就要安置在新界東北的水體。
「我們走過新界許多個角落,每走一趟都會加深對魚兒的認識,看得多了,牠們就好像成為自己的朋友一樣,放假的時候,我也會帶同小孩子一起去探望這些老朋友,讓小朋友也認識牠們。」林建新喜孜孜的總結三年來的工作。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當中,香港淡水魚的資料檔案尚未齊備,專家小組正構思建立一個完整的電腦資料庫,及一個具規模的樣本庫,讓公眾從中認識香港淡水魚生態。他們還有一個心願,就是努力尋回一種失蹤了十多年的淡水魚—林氏細鯽,吳國恩說:「自從有人於九二年在大帽山發現這種淡水魚之後,全球都再沒有發現過了。」
-完-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