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蓬…!」隊長一手撥開擋在路前的樹枝,繼續小心前行。「嚓…!」魚網不慎勾住了路邊的小樹,隊員哈哈大笑。隊長抬頭抑望天際,嗯,天氣晴朗,這回應該有不錯的收穫吧!隊員踏水鞋,一手拿水表,一手拿魚網,在起伏不定的山蔭路上進發,拐個彎,終於看見一縷清澈的小溪,開工了。
漁農自然護理署的淡水魚調查從三年前開始,調查小組由五位專家組成,成員之一的郊野公園主任陳勁東說,香港以往沒有進行過大規模的淡水魚研究,政府無從得知哪些水體擁有需要保護的物種,也就無從得知哪些土地需要保育,所以全港性的淡水魚調查相當重要。經過三個炎夏、三個寒冬,專家小組走遍香港南北西東,足踏遍大河小溪與深塘淺澤多達二百之數,錄得一百六十七種淡水魚。
陳勁東說,淡水魚是水體食物鏈中最高級的捕食者,魚類的多寡與存活最能反映某濕地某潭穴的生境狀況,有些鳥類以捕魚維生,淡水生態跟空中生態其實也息息相關。調查紀錄了每個水體的魚類數目、品種數目,以及每種魚類的生活習性。調查結果顯示,全港最多淡水魚品種的地方是大蠔,有四十多種;新界東北邊境禁區內的蓮麻坑也存活豐富多樣的淡水魚,有十六種之多。
研究工作幾乎是無遠弗屆,他們有時登上幾百米高的大帽山,有時穿越叢林走到新界邊緣的鎖羅盤,有時又在人罕至的時間深入荒山野嶺的烏蚊騰,小組成員都經歷過像盲頭烏蠅一樣的摸索階段。郊野公園管理主任吳國恩說:「我們起初對淡水魚都認識 不深,很多品種都有幾分相似,如何辨認,實在茫無頭緒,浪費了很多時間都苦無成果。我們唯有善用工餘時間,四處找尋淡水魚資料,日對夜對,才開始上手。」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