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農自然護理署淡水魚研究小組
-
尋找魚兒的日子真不容易,陳勁東說:「有些魚兒藏頭露尾,日間躲在石隙間休息,天黑了才出來覓食,不熟悉牠們行蹤的話,就會誤以為牠們不存在。」更難忘的經歷是前往人稱「鬼域」的鎖羅盤,那裏人煙杳杳,村屋殘破,自然護理主任林建新說: 「那次走到鎖羅盤,在一片草地上赫然看見一名男子袒上身躺在日光下睡覺,看來是在日光浴,我們沒有理會,繼續前行到河邊做研究,怎料回程時又看見他動也不動,原來是一名受了傷的偷渡客!」
「走出辦公室,觀察魚兒的一舉一動是賞心樂事,最高興是發現新品種。但有時候又會很焦急,究竟那些稀有品種是否還存在呢?」陳勁東這樣回憶過去三年來的苦與樂。自然護理主任李麗芬則認為:「最大成功感是來自魚兒的人工繁殖,把魚兒放在辦公室的魚缸飼養,突然有一天晨早上班回來,發現魚兒產卵,很有滿足感。」
作為國際都會的香港華洋雜處,在動物世界也不例外,李麗芬說,香港現存一百六十七種淡水魚當中,一半是鹹淡水交界魚類,一半是純正的淡水魚,而香港原生的純正淡水魚則佔三十餘種,其餘則是外來品種,牠們可能是市民放生而來的,也有些是政府或私人為了某些特別原因而養在天然水體內的外地移民,例如專吃蚊子的食蚊魚。
專家小組無意歧視新來港移民,可是太多外來品種的入侵,已經造成某程度的生態失衡,好些原居民更要讓路給新移民。郊野公園管理主任吳國恩說,以食蚊魚為例,原意是引入一些蚊患嚴重的河流剿滅孑孓的,可是食蚊魚繁殖能力高強,這種胎生的魚類
不怕產卵後卵兒被其他生物掠食,相反,活在同一水體的青(魚將)與卻把卵兒產在水草上,成為其他魚兒的美食,此消彼長下,外來的食蚊魚便取代了青(魚將)的位置,成為多數族裔了。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