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涉水為尋「有翅寶石」
漁農自然護理署蜻蜓研究小組的苦與樂


「不是為野外考察,不會去這些沒有路的地方。」「好像在『魔戒』裡的異地探險般。」「跨過一個山頭,才驚覺自己可以走出一條路。」「入組前沒有想過體力的要求如此高,還以為只需行山,原來還要溯澗、攀石!」漁農自然護理署蜻蜓工作小組成員不辭勞苦的登山涉水,為的是記錄香港蜻蜓的不同品種及分布情況。


蜻蜓生長於濕地,其生長情況可謂自然保育的其中一項指標。香港現時共記錄得112個蜻蜓品種,較4年前新增了5個品種。漁農自然護理署於2001年底成立蜻蜓工作小組,成員之一的自然護理主任譚子慧說,2003年是豐收的一年,工作小組發現並捕獲了多個新品種,以製成標本作科學紀錄。



香港近年發現並捕獲的蜻蜓新品種
品種 赤斑蟌
黑紋偉蜓
克氏頭蜓
灰脈褐蜻
閩春蜓屬品種
發現年份 2003年 2003年 2003年 2003年 2004年
特徵 眼下半部及面額都是紅色,身體呈披上粉霜的藍白色 腹部有鮮艷的藍色斑點,合胸側邊有黑色的粗縫。
面額寬闊而呈鮮黃色,主要在黃昏時活動。
具有像蜘蛛一樣比較細長的足部。翅痣為黑色並於後部有細小的白色部分。
中等體型的春蜓品種。體型較典型的深山閩春蜓細小許多,身體結構及顏色也有別。

發現地
溪流。
小池塘。
瀑布。
新建淺水濕地。
急湍小溪。


為捕獲新品種不惜滿身污垢
譚子慧表示:「細心留意,蜻蜓的複眼大而色彩繽紛,晶瑩剔透,很美麗,蜻蜓簡直就是在空中飛舞的有翅寶石,加上牠生長於濕地,與自然保育息息相關,增添了研究蜻蜓的興趣。」同時,有機會跟香港公認的蜻蜓專家韋敬輝(前漁農自然護理署高級漁業主任)學習,自是高興。

他謂,發現赤斑蟌這個新品種的過程,印像十分深刻。「當時是2003年春天,在粉嶺流水響的一條河流,發現一隻粉藍色身軀,頭頂紅色的豆娘,那是較大型而未見過的品種,隨即感到興奮萬分,為捕捉到牠以便仔細觀察,唯有不顧一切的走入受到鄰近農場污染的溪流中,全身濕透才成功捕獲。其後證實這是新品種,真是全身污垢都值得。」譚子慧還發現:「香港的澗很壯觀宏偉,兩旁樹木參天,這些美景夠資格刊登於國際性的地理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