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群島,湛藍南海的皇冠,百萬年來默默承受過客無止境的需索。它的沙,是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海,是升官發財的管道;它的名字是宣示主權的象徵。曾幾何時,皇冠美麗的容顏已褪去,徒留無限哀愁。

位於高雄西南方約四百公里的東沙群島,是個不折不扣的珊瑚島,由無數個小珊瑚與貝殼的碎屑,歷經百萬年一點一滴、聚沙成塔而成,包括唯一突出水面的東沙島,以及一個直徑達廿公里的圓形環礁。

東沙環礁海域曾是全國最美麗的珊瑚花園,多采多姿的生物,形成華麗的水晶宮,而其海域所孕育的生態資源,更扮演了「種源庫」的角色,使南海和台灣周邊海域的海洋生物生生不息,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漁場。

一九九○年起,東沙環礁歷經本國與各國漁民,以毒、電、炸魚等方式掠奪海洋資源,加上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超過九成以上的珊瑚幾近白化與死亡。被破壞殆盡的「海底花園」,儼然成了「海底墳場」。

「從島上就聽得到遠方傳來的炸魚聲,高低起伏的珊瑚礁,就被炸得跟平地一樣。」一位漁民指出,大陸漁船連以前擱淺的商船都不放過,炸光船後,把破銅爛鐵載回去賣,「海龜也難逃一劫。」

內政部營建署東沙海洋國家公園籌備處主任吳祥堅指出,這些各國聯軍中,又以大陸漁民最為兇猛,除了炸魚,每天還運來劇毒「氰酸鉀」,一桶一桶地倒入東沙海域。「估計他們每年用九噸的『氰酸鉀』毒魚,這量可以把兩千多萬名台灣人民毒死廿次。」

為了夜間照明,作業完的漁船,還會丟下三、四個用畢的電瓶。吳祥堅說,東沙海域已不知有多少「汞」電瓶?不知哪一天、哪一國又會有民眾出現「汞中毒」情形。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指出,東沙海域自古就是海洋生物資源的中繼站,負責維繫南海到台灣海峽的生物繁衍,假使珊瑚礁遭受破壞,北方生物難以獲得來源,連帶地球上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也會跟著起變化,導致東沙島名存實亡。

所幸近二年來,在海巡署威力掃蕩下,加強驅離外籍漁船越界捕魚的行為,並公告全區卅五萬公頃的海域為禁漁區,東沙環礁才又恢復一線生機;也在今年元月,成為我國唯一一座以珊瑚礁生態系保護為主的海洋型國家公園。

但今年三月起,數十艘外籍漁船再次圍聚東沙海域,使海洋國家公園再度面臨生態危機。這些大漁船採化整為零的策略,放入小舟,伺機潛入內環違法捕魚;雖然海巡署每日出海驅離,但巡邏艇前腳剛走,外籍漁船立即再度侵入,讓海巡人員疲於奔命、事倍功半。「太頻繁了,抓不勝抓、趕不勝趕,每天都在玩貓抓老鼠的遊戲。」一位海巡人員說。

以目前東沙海域的情勢來看,如果沒有盡快防堵外籍漁船入侵,除國家主權蕩然無存外,台灣唯一的海洋國家公園也將只剩下軀殼。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08/4/e1g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