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 Jim Allen
第三聯沒有對仗...... (又炸

至於平仄有沒有違反標準......我不知道 (核爆

您就等高人來指點吧...... (啥?
……就算不是高人也看得出問題。

引用 作者: 平仄
昂首出身鱗甲紅,飛禽走獸遁無蹤。雙眼傲望春秋事,四足悠遊亙古中。

利爪交劃開塞路,怒吼一聲破蒼穹。滿腔熱血溫寒魄,徹骨寂寥鎖遼空。

-|----- --|||-- -|||--| |---||-

||-|-|| ||--|-- |-||--| ||--|--
我先說一下,課本一般不提的規則「黏」。

五言詩中,上一聯末句和下一聯起句第二、四字平仄相同,這就是「黏」。
且第二字和第四字平仄必相反,這是因為在第二字後有小停頓,以便語氣舒緩。
七言詩格律由五言衍生,是在五言之上加「平平」和「仄仄」的格律而成。
又上下聯句必相違,使「平平」和「仄仄」交錯出現,此處也需考慮「黏」,但是並不特別要求。
五言時首字為仄加平平、為平加仄仄,所以七言時要考慮「黏」的部分在第四、六字,餘者類推。

一般而言,作詩時不「黏」稱之為「失黏」,失黏自宋朝迄今往往被視為違律。
但是在早期則無此禁忌,後人特稱為「折腰體」。
這詩除第二、三句以外都有失黏……

近體詩還有個禁忌:三平;在小停頓前後,如果連三仄因為仄分上、去、入,
所以勉強被接受,而三平則因為無此特性被視為禁忌。
然而詩中末一、三字平仄必反,所以七言中末三仄也是禁忌。

正式作詩時,所謂「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在出句尚可,對句則因為上述規則而未必如此。
或有拗句、變格讓平仄互換或是上拗下救,但是也多半守住上述規則。

這樣一看這詩格律問題真不少……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