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配2008國科會科學季「生活即科學」主題,台北市立動物園字8月6日起推出蝙蝠特展,策展單位特別向美國及哥斯大黎加博物館商借,取得難得一見的吸血蝙蝠標本。透過展覽,要讓民眾了解蝙蝠習性很多都和科學有關,也希望吸血蝙蝠首次來台,能讓科學教育更為普及。

吸血蝙蝠主要以大型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新鮮血液為食,因為酷似東歐傳說中的吸血鬼而聞名;喜歡互助合作的吸血蝙蝠,唾液中還具有抗凝血功能,可以讓獵物的血持續流出,不會凝固。透過特展,要讓民眾更了解這個印象中殘忍陰森的動物。

市立動物園動物組技正陳湘繁:『他不是去吸食血液,他是靠非常尖銳、大的像刀片的門牙,去把動物的皮膚咬破。血液會持續流出,然後去舔血液,所以他的唾液相當特別,他的唾液裡面含有抗凝血成份,現在是醫療上一直發展、研發的,希望能治療中風血栓患者的藥物。』

根據統計,台灣哺乳動物中蝙蝠就占四成,種類高達30種,能在黑暗中飛行的稀有特性,讓科學家更想深入了解。陳湘繁:『為什麼可以在黑暗中飛行?為什麼可以在空中靈巧的旋轉?這個在人類科技上的飛行以及超音波、雷達、聲納等等的技術,影響都非常大。這對我們生活算是有相當關聯,而且影響層面廣大,過去民眾可能都不太了解。』

透過首次來台的吸血蝙蝠特展,民眾可以一探究竟,更了解蝙蝠習性以及隱藏的科學知識,而市立動物園也因而和美國及中南美洲研究人員建立起交流合作管道,成為另外的收穫。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30/58/6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