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把 驀 凌 高 公 九   讀
            秦 忙 然 渡 舉 羊 天   公
            殤 著 駐 蔓 滿 衣 閶   羊
            後 問 足 草 腹 冠 闔   傳
            唱 禮 在 荊 對 卻 坍    
            成 的 八 榛 大 也 倒    
            大 鄹 佾 只 同 不 在    
            成 人 齊 為 的 拜 宮    
            殿 子 舞 追 冀 宗 殿    
            外 隨 的 一 望 周 裡    
            三 口 魯 曲   成      
            科 的 明 大   周      
            九 應 堂 雅          
            旨 答              
            的                
            蟬                
            蛻                
                             
公羊解經家有把春秋當成孔子絀周王魯、自命素王的象徵,畢竟以史褒貶善惡是天子之職;春秋源於魯史,相傳為夫子所撰,故有斯言;通篇詩旨多源於此。

然而又宣稱時代越接近孔子越接近大同,完全忽略史實,忍不住寫詩諷刺一下。

首兩句影射王維:「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萬國仰宗周,衣冠拜冕旒」等句

第三句暗引李白「古風」其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誰陳。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聖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我志在刪述,垂輝千春。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

第四句引用論語:「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 曰:『是禮也。』」明堂即魯太廟,魯雖為諸侯,但為周公之後,被特許使用天子的八佾禮。

三科九旨為公羊解經筆法,第一科是「存三統」,其中有三旨:「新周、故宋、以春秋當新王」、第二科是「張三世」,其中有三旨:「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第三科是「異內外」,其中三旨是:「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九旨者:「一曰時,二曰月,三曰日,四曰天王,五曰天子,六曰王,七曰譏,八曰貶,九曰絕。」

末段蟬蛻意指徒有外殼。

嗯……這篇用了蠻多典故……
雖然想讓句構嚴謹,不過……好像會很難讀通啊……(汗)
儘管有註解了,不過有疑問就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