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述1. 過漁會致使目標生態系的生物鏈結構不穩定(大量獵捕的問題)
敘述2. 目標性質(包括年齡、亞種等)在平時恆定的自然環境下會有「最適被獵捕」的範圍(相關於遭獵捕對象其生態區位)
現象1. 已開發出更精良的技術而能大量獵捕(數罟、獵捕時節與區域擴展)
現象2. 市場需求增加導致大量獵捕有直接的商機
現象3. 養殖漁業尚未能取代外海漁撈
節制者不吃不必要的東西。所以在選擇食用魚類的時候不吃魚苗是減少傷害最直接的做法。
(中文使用「苗」這個字,可看出魚類在文化中被利用的角色)
不過在敘述2.當中,其實包含了條件利用
也就是若以追求利益為目標,在什麼樣的程度下是自然可承受的範圍
(一定多少會造成傷害,這先不談......)
沒有圖,所以我用敘述的 =3=
若以年齡為橫軸,占總群體多少數量(或百分比)為平面座標繪圖
極端的兩種情形我們可以得到
a. 幼年期占極多數,隨年齡而數量急遽減少,成年後數量則較穩定
b. 幼年期占少數,但成年期數量較多
b.的成形原因可能是出生率較低,但幼年期受到照顧而存活率高。
a.就比較像是魚類,幼苗大量繁殖,但大多無法活到成年
兩種生物的(人類)利用曲線,目前歸納的建議是利用a.的幼年群體,b.則是利用成年群體。在這裡考量的是自然維持的能力,若人類的干預不會壓過自然調節能力的話則資源可再生;而或許這也就是食用吻仔魚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下能夠維持的原因。
現在面臨的處境是,人類整體沒有統一的規範或共識,甚至沒有研究資料支持獵捕上限的情況下,那麼壓到最底線──數量0,這是最保守的做法。
依舊是最大利益與最小傷害的抗衡
或許有人會發現現在有些吻仔魚(商品)會比以前白色的魚苗(也是吻仔魚)大得多,這或許是有相關法規產生後,對於網目規範的結果(當然也可能是我想太多,單純不同的種類啦~)
無論如何,別吃吻仔魚是好事,除非你突然得了不吃吻仔魚就會死的病......
(推薦閱讀:Campbell普通生物學 生態學章節)
(衍生資料:黑心吻仔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