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 「未識之神」讀後感想,人,一種為了「追求」而追求的動物。
-
「未識之神」讀後感想,人,一種為了「追求」而追求的動物。
「A˙麥格夫 博士著作
徐也魯教 翻譯
海天書局出版的
[未識之神]」
發現這對人性本質上「對善與美的慾求」這種「天生的使命」有非常棒的解釋。
你或許會發現,我們總是設下一個美好的目標去追尋。有人的夢是賺大錢,有人的夢是出國留學,有人的夢是成為明星。但當他們達成這個畢生的目標時,卻感到完全的失落感。
以上是正面的追尋。
在金庸的天龍八部中,有個人畢生以復仇為志向。後來他殺死了那位使他家破人亡的人,頓時失去人生的方向與目標。
這是負面的追尋。
兩個例子所要說的,就是「目標」,人將目標放在遙遠的那邊,但當追求到的時候,不管這目標是好是壞,最後都是一場「空」。
可是,我們心中天生的慾求告訴我們,一定有個永遠不會敗壞的值得我們去追尋:「心中對於美好的渴求,是不是在指引人去尋找那永遠不會敗壞的美好呢?」
稍微介紹一下洞穴理論:
「想像有一個地洞,洞穴的開口朝向外面的陽光,但是洞穴本身在地下很長。在洞穴裡有一群從小就被監禁的囚犯,他們的雙腳與脖子都被鐵鍊緊緊綁住,以致於只能向前看而不能轉頭。在他們背後上方燒著火,在火與囚犯之間有一條走道相通。這條通道的前端矗立著一堵牆,這堵牆就像是表演皮影戲時,介於表演者與觀眾之間的布幕。」
引用至: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1405110111614
那群囚犯,假定在沒有人告知的狀態下,是不會知道外面有個世界,他們的認知自然是這樣:「我生活的周遭的一切都是這樣,因此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可是他們是人。天生的衝動會告訴他們,「一切好像不只是這樣而已。」
請容許我接上一些劇情,來訴說我要表達的。有一天,發生戰爭,這個「監牢地洞」被打破了。攻陷這作監牢的君王出來告訴這些被監禁的人,外面的世界是如何,並且對他們做出邀請:「你們跟我一起來吧!我們一同快樂,因為你將會得到更好的。」
有些囚犯舉雙手贊成,王就命令兵丁把那些囚犯釋放了,帶到自己的國度去,讓他們生活。
有些囚犯一笑置之,「現在這個地方就是我全部的世界,哪來外面還有世界?」
君王好言相勸,並且要那些已經到王國居住的人,回來勸說。無奈他們心剛硬,就是不願意承認事實,於是君王只好讓他們留在那邊,因為他們不願意。
住在世界的我們,都是那被地洞監牢束縛的人。
因為我們心中都有「對善與美的慾求」這種「天生的使命」。
理智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世界的存在;
但我們的感覺卻蠢蠢欲動,告訴我們「還有另外一個不會壞的世界存在」。
耶穌就如攻破地洞監牢的君王,邀請我們到永恆的國度,是我們未曾聽見,未曾看見的好地方。
基督徒舉雙手贊成,有些人在此生就有了死後的一些靈界體驗,有些人靠著聖經所紀載的,心中那「對善與美的慾求」得以滿足,因此他們稱謝神。
於是耶穌這位萬王之王派他們去勸說,要其他硬心不相信的人能夠相信,能夠完全滿足人自己「對善與美的慾求」,得到充足的平安。
這是我對兩者之間關聯性的小見解。歡迎大家踴躍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歡迎大家買這本書來讀讀,短短81頁就寫出人心最深處的渴望,實在是不容易。
(萬年拖稿中|||)


</img>
感謝龍龍的贈圖>w<!
-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