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醜陋而卑賤兼極度厭惡,還是唯恐忘記一般把它們給寫下來了。
所以它們才醜陋而卑賤兼引人極度厭惡,吧?
我讚美格言中的醜陋與卑賤,像一個事不關已卻總參進每個細節的旁觀者,
對事件的一種建基於主觀上的客觀看法。
儘管醜陋而卑賤兼極度厭惡,還是唯恐忘記一般把它們給寫下來了。
所以它們才醜陋而卑賤兼引人極度厭惡,吧?
我讚美格言中的醜陋與卑賤,像一個事不關已卻總參進每個細節的旁觀者,
對事件的一種建基於主觀上的客觀看法。
我覺得每個人心中都有黑暗。
不過我人很好,我會樂於分享自己的黑暗。(?)
既然JIM不喜歡贈幣,那我還是來回應以示支持吧。
我喜歡把夢當成是靈魂的旅行,為了避免醒來後錯亂,基本上腦袋會強制性的將那些旅行的記意收藏在最深處。也有這樣的經驗吧──幾乎是醒過來的同時。本來正在做夢的我們,對於夢裡發生的所有一切,其前因後果,都記得清清楚楚。等到一睜開眼睛,那些晰明的印象卻隱沒在遺忘的迷霧之中了。我們只會記得夢裡做的最後一件事,最後一個動作,看到的最後一格畫面,說的最後一句話......
我很想說:這句我喜歡(燦)死刑的正當性:人口太多,能死一個是一個。
所以我不曾喜歡過他。上帝是萬能的。他至善。他至惡。他的惡與他的善一樣完美。相比之下,其它所有的美德與罪惡皆如此平庸...
嗯=W=
無論如何我還是很喜歡。
看著陽光閃亮亮,頭圖感謝耐特ˇˇ
那麼,接下來會轉移到這邊活動:獸魂、獸繪
§
一直以來,人類普遍對「獸性」的認定,似乎都脫離不了「無法饜足的慾望」。從童話〈小紅帽〉裡的大野狼,我們可以看到「食慾」與「色慾」並存、發展到極致,並且兩者有密切的連結。而在安潔拉卡特的改寫下,大野狼的食慾與色慾根本就是一體的。牠想要「吃」小紅帽:這裡文字配合曖昧情節所呈現的多重暗示性,在「吃」這個動詞上得到了體現,同時明示「吞食」與暗示「性的佔有」,彷彿大野狼的性器與胃是相連的,或是大野狼同時具備兩副腦袋,一副長在胃裡,另一副就長在--真是一種奇怪的偏見。
§
看到報上批評名人「不當『使用』外勞」--這用字真有趣。
§
為了鱈魚殺海豹。為了稻米殺麻雀。大陸殺光麻雀,稻米全遭蝗災。加拿大殺光海豹,鱈魚遭的是什麼?猜猜。
§
讀吳爾芙的長篇小說《海浪》,覺得非常優美。讀著讀著,突然發現:這不是為人詬病為「粗糙」、「沒背景營造」,網路上到處充斥的「劇本文」嗎?
§作者: V. Woolf
過去讀杜思妥也夫斯基,愛看得不得了。現在一樣覺得他小說好。只是我在某日讀《罪與罰》,看到杜妮亞開槍那一段,我傻住了:這根本就是臺灣時興的鄉土連續劇嘛。灑狗血、灑狗血、灑狗血--
兩個女人吵架,甚至打起來,臺灣垃圾劇愛用橋段,杜斯妥也夫斯基早用上了,於是我們看到了《罪與罰》中蘇妮亞的繼母開喪宴,結果與她的女房東上演全武行......
老媽媽還沒死,兄弟就在爭著分家產。「臺灣阿誠」有這樣一段。短篇〈賭徒〉也有!為了討好「老奶奶」,眾子孫輩紛紛使出渾身解數,務必討好,以便「分一杯羹」--或全數佔有。
帶一群人上門找碴?在「龍捲風」、「霹靂火」之中根本就是家常便飯,沒想到杜氏偉大的小說《白痴》也來這套--然後主角梅什金挺身而出,被找碴的那個人居然還恩將仇報打他一巴掌,最後來找碴的還反過來欽佩他,請他回家當座上賓--真是亂七八糟!
§
劇本文、灑狗血,為什麼到吳爾芙、杜思妥也夫斯基手裡就是大手筆、「風格不凡」?是我們惑於盛名?還是大名家能化「腐朽」為「神奇」?
此篇文章於 02-09-2015 01:17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
悔罪是偽裝。赦罪是做戲。贖罪--永不可能!罪行本身卻是真實,不可否認。
§
拔下貼在小學圍牆上,上書「公德心!請飼主記得清理狗狗排洩物」字樣的告示紙。拿它來包狗大便,是不是一個好主意?
§
越容易憂鬱的人越容易笑--你沒有聽說過「大起大落」這一句話嗎?
越是悲觀主義的人越愛笑,因為他不能確定自己從哪一天開始就不會再笑了。所以,他要笑個夠。
§
有「狗尾續貂」--有沒有「貂尾續狗」?
以下三則是珠玉--被無恥地竊取過來--拋入這垃圾堆中......
§
世上沒有真的讓人生氣的事。--杜崇
§
即使同樣手握權力,傷害也比救贖容易得多。--羽狼
§
當野生動物的能力開始減弱並走向谷底的時候,相對地,敵人對牠來說就變得強大了;於是,牠就得死掉。這是讓一個動物的歷史不成為悲劇的辦法--讓故事在最後一章結束前能停下來。
--西頓《動物記3─獵物的生活》〈致讀者朋友〉
此篇文章於 01-12-2014 12:28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
災難才不會像2012演的那樣,來得那麼突然。我們是溫水裡的青蛙,慢慢被煮熟。
§
這世代,眼淚因為流得太多,而變得十分廉價;乾得太快,而顯得不夠誠懇,並且虛偽。相比之下,嬉笑怒罵似乎更為真誠。讓我們笑吧,讓我們怒吧,嬉笑怒罵一切的殘酷與謊言--不要哭。
§
讓自己心腸冷硬,表情凝固,對一個迎面向你走來,謙卑地向你要求一張發票救救老殘窮的志工視而不見;倘若不想做那麼絕,便對她擺擺你的手,表示拒絕施捨,拒絕救援。你很難不心痛,不覺得自己不殘忍,但是拒絕這個動作做起來很輕易。然後,你遺忘--這同樣也很輕易。
§
飄雨不終朝;一切強烈的情緒都不會持續太久。(因此顯得不夠真切。)
眼淚會乾,怒氣會消,你也不能一直仰天狂笑到肚皮破裂。
§
過去文學把性排除在外固然不對,可是現在文學的性過於氾濫,多得令人作嘔。
§
寫現代小說並不是為了證明人是比百頭巨人還要狂暴的怪物,而是虛構出比百頭巨人還要狂暴的人。不是證明,而是虛構--虛構比證明還要偉大。
§
我是說故事的人,不是講道理的人。我思想貧乏得可憐,無法對現象發表長篇大論。(因此最適合我的文體是格言。)
除了呈現因投射在我波心上而扭曲的浮光掠影,你不能再叫我寫其它東西。
§
人在荒野,「拓荒」。(砍雜草。)
雜草反過來,在我們的城市裡「拓荒」,有何不可?
(從雜草的角度看過來,我們的世界才是一片荒蕪。)
§
為什麼,初升的月球有如黃疸?為什麼,純真小貓的吸吮,會激起手指主人的官能情欲?為什麼,月的光輪在天上,有如洞的往上凹陷?為什麼,激情的貓叫像人類嬰兒的啼哭聲?
§
理性其實並不「理性」,它只是比「感性」還要複雜一點的機制。
(問:機制?
答:沒有什麼意思啦。不過你不覺得用這個詞聽起來很有學問嗎?只要聽起來很有學問的,不都被視為「理性」?)
§
「優」在中國古代,有「演員」的意思。
優等生。
§
道德觀念是「偏見」的一種。
§
「偏見」這個字眼的存在實在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就我們對「偏見」下的定義而言,任何見解都是偏見,任何見解都是片面的,任何見解都具有被接受之後,便使接受者排斥與之相反者的性質。
(注意!這裡有個陷阱:我說「就我們對它下的定義,」我們真的對它下過什麼定義嗎?我在這裡對它下的定義,等同於你對它下的定義嗎?「偏見」的定義是否真是「片面的,具有被接受之後,便使接受者排斥與之相反者的性質?」它是否有個原初定義,是當初造這個詞的人下的,在訊息傳遞的過程遭受我們的扭曲,以致眾聲喧嘩?當初造這個詞的人到底有沒有對它下定義?)
§
不管是多麼正確的見解,若是遇到與之相反或看似相反的見解,不管對方是否正確,兩者必然相斥。
§
有時與人互動是一件困倦的事,儘管它是靈感相當重要的來源。也許事實正如海明威所宣稱的,就算是小說家,也有對觀察人情世故感到厭倦的時候。
此篇文章於 01-12-2014 12:30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很多種類的格言。
應該是我看過『沙與漠』後,最多的ㄧ次了。
有很多的譏諷跟反譏諷言語。
這是您寫出來的嗎?
……看起來應該也是有參考。
發的部分似乎跟另外一邊有所不同。
恩……能夠這樣寫的獸也不多阿,繼續加油吧。
再看文章與寫文章之餘,別忘了要留下您的回文喔。
感謝大家的努力……
獸魂的"速寫簿"是寫景
這裡的集子則是我的純粹思索與抒發
的確是我寫出來的
也有參考過許多人的文字
謝謝您的鼓勵
§
在探討宇宙本質與實然的事務上,科學已然取代哲學的形上學領域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儘管科學公理依然有所不穩,如同日本學者竹內薰所言:「99.9%都是假設。」但科學公理的真偽並非光靠理性的思索與辯論就能處理,而更講求現實中的證據。科學上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便是在現實中尋找證據以證明理論。也因此科學知識比哲學知識更堅實,更取信於人。也是因為需要「證據」的緣故,科學尚無法染指倫理學。倫理學是哲學的最後陣地之一。哲學尚未死亡。
§
「應該」這個詞,不過是出自「感情」罷了。
難怪休謨的哲學是一條死巷,就算康德再怎麼不服,也不得不提出「道德指令」這項說法--「道德」只是「指令」,不是客觀定律。
§
我們必須將「社會科學」與「倫理學」分開。且以心物二元論先將科學粗淺地分作兩類:以「物」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著眼於宇宙事物的實然,社會(人文)科學著眼於人性的實然。而就算是研究「心」的社會(人文)科學,其研究的「實然」:從人性所表現出來的多種現象與實例中,歸納出人性的某些「趨向」--與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毫無關聯。
§
自然科學:「宇宙應該是這個樣態。」
社會科學:「人性應該是這個樣態。」
以上兩者為假設。
倫理學:「人應該要這樣做。」此為指令。
§
客觀上不存有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應該」與人性的實然符合的必然。對「存天理滅人性」的不容許,或叔本華說「世界即意志」卻又在倫理學上反對意志,都只是出於「感性」。老話一句:你無法用「不符自然規律」來反對一個行為。倫理學無關乎科學,它是一種提倡,一種信仰,與一種選擇。但對人來說,有「證據」才會「信仰」,〈約翰福音〉:「你看了才信。」
§
以上文句夾雜西化的中文語法,如「科學上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我原可寫為「科學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但在歐美語法中,「科學」不能「處理」(這是給「人」用的動詞)對象。為什麼這裡不用完全的中文語法?因為在這裡討論的是來自西方的學問。我們無法肯定,使用不符合西方語法的中文語法討論西方的學問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也許哲學如同維根斯坦所言,只是不精確的語言引起的一連串誤會。
然而,以上文句也夾雜了中國的元素,如以「存天理滅人性」來指稱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與人性的實然相違背的現象。
§
關於國家與民族的論述也是一種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你是中國人。你是臺灣人。臺灣人應該做什麼,應該說什麼語言。
§
「實然的」比不上「應然的」陳述炫麗。社會事務與意識型態,是小說者流的敘事,無關自然的「實然」。這裡不得不讚美我們高等中學的教育分組,把學生分作「自然組」以及「社會組」,反映出實然與應然分割對立之真理。
§
政治人物製造神話。政客就是小說家。我們來看希特勒,我們來看史達林。我們來看毛澤東。他們仍被某些他們的忠實信徒稱為「偉人」。他們的確抓住國家意識的論述,控制住整個國家的意向。而他們的論述無關「實然」。即使他們謊話連篇,只要人民相信,就會產生出令人炫目的巨大力量。
此篇文章於 04-09-2017 02:45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
「他畫畫像一匹狼。」竇加如是評高更。
§
以動物為師。
以動物為師?
§
模仿各種動物正面的特性,是很好的練習……我呢,正好很欣賞貓,貓的動作就像一名勇士。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人類必須成為動物的主人。
--班雅明《單行道》〈手套〉
§
有些野獸注定不會被馴服。
--安娜.卡列尼娜原則,賈德戴蒙《槍炮、病菌與鋼鐵》
§
關於圖騰崇拜,不是圖騰動物本身完全崇高,而是牠某方面的特質令信徒聯想到崇高之物。
我們從何時開始認定其他生物比人類更低等?
§
我之前自責過自己對社會最低層的拒絕施捨,但我讀《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見丹.米爾曼對他拒絕一名乞丐的不安如是處理:放下它,隨它去,立刻什麼都輕鬆多了。
§
當一個念頭正困擾著你,起而做其他事情,或去想其它東西,這樣就好了嗎?還是這不過是假裝放下,其實還緊抓著它?暫時放下煩惱,讓其它念頭填充腦筋,時候一到又浮上心頭,這是人生常態嗎?我們是否該擺脫這常態,追求所謂終極解脫之道?我們又該怎麼做?
§
當你告訴自己不要再去在乎一個人對你的某句判定,是否代表,你已更在乎他對你的那句判定?或許該大方承認他對你的判定。如果他說你的文字裡沒有別人,那就承認你過度自我的缺失。並且你既曾向他保證願意改正,那就去做吧。
此篇文章於 02-23-2015 12:09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
「假如一般人民竟永遠酒醉不醒,他們不久就會發現自己被所有猶太人控制。」請問這段文字出自何人之口?希特勒?不對。再看下去--「猶太人會吸光俄羅斯人的血液,甚至縱飲享樂,羞辱俄國人。雖然他們因而要繳稅出錢,但那錢都是壓榨俄國人得來的。」好吧,那這位反猶主義堅強的俄國人是誰呢?信不信由你,是杜斯妥也夫斯基。這段文字出自他的《作家日記》,自己找來翻翻吧。
反猶主義是一種時代現象,就連杜斯妥也夫斯基這位以「悲天憫人」著稱的文學家也不能免。
§
「法國有位醫生作家Louis-Ferdinand Ce’line,二次大戰後成了眾人指責的戰犯。原名Destouches的Ce’line,出身貧寒,長大後當了醫師,專醫治一些窮人。早年我讀他小說時,我不知道他除了是一位德術兼備的醫生之外,還是一名激烈的種族主義者,大戰期間,屠害猶太人,不遺餘力。」(馮內果1973年於惠頓學院圖書館之演講)
§
你知道猶太人常跟放高利貸者的形象連結在一起嗎?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在《罪與罰》裡將被害者設定為以抵押典當為業的老婦人,又讓拉斯科爾尼科夫在殺了她之後並不為自己殺了她而後悔--而是為了其它理由--不禁令人冷汗直流。
「開當舖的猶太婆子」--聽過這種說法嗎?雖然小說中沒明說,不過阿遼娜.伊凡諾夫娜的身分已經昭然若揭了。
§
因為讀了《作家日記》而重翻《罪與罰》,許多以前沒看清的東西被發現了。例如,拉斯科爾尼科夫根本從未後悔自己殺了阿遼娜.伊凡諾夫娜,以兩段內文為證:「他並不後悔自己犯了罪。」「他只是在這一點上認罪了:因為他撐不下去,投案了。」他本人又說:「我是殺了自己,不是老太婆!」這句自白顯示了兩點事實:第一、老太婆根本無關緊要,拉斯科爾尼科夫殺人是對不起自己,不是那個被他殺的人。第二、為了讓讀者容易原諒男主角,杜斯妥也夫斯基讓被殺的人擁有令人咬牙切齒的身份:開當舖的(猶太)婆子。
§
再強調一次:倫理學很不可靠。相比之下,科學似乎更堅實得多。但對實然的研究並不能做為應然的證明,亦即科學無法真正告訴我們不該做什麼,或該做什麼。關於這點,費曼先生有詳盡的論述。
§
對應然的堅持,不能阻礙對實然的探討。
§
尼采指責蘇格拉底時提到,蘇格拉底排斥「本能」,認為行動必須通過思想,否則就不是「正確」行為。
丹.米爾曼筆下加油站的蘇格拉底說,真正的「行動」不同於本能、「反射」,「在每一行動中都有所冥想。」
巴夫洛夫卻說,行為順從反射的規律,就算是思想,也是一種反射行為。例如:有些外在事件激發我們思想,不過是因為它們符合某些個體的「思想制約條件」。
這又是一個應然與實然的問題?實然的科學指出了應然辯論中概念的謬誤?
此篇文章於 02-23-2015 12:11 PM 被 狼狗傑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