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四古,從起興用寫景來看,似乎更接近唐人律絕?
四古押韻,可以通轉,不妨參考古音十九紐正變來計算,或著單純使用新韻也無不可。
內容上……感覺有點太散,詩感或許可以更強一點,
多添增一些浪漫與幻想,多用一些修辭呼喚美感,可以更有詩之韻味。
說是四古,從起興用寫景來看,似乎更接近唐人律絕?
四古押韻,可以通轉,不妨參考古音十九紐正變來計算,或著單純使用新韻也無不可。
內容上……感覺有點太散,詩感或許可以更強一點,
多添增一些浪漫與幻想,多用一些修辭呼喚美感,可以更有詩之韻味。
Tu fui, ego eris.
頭像感謝熾祈。
注音的ㄥ韻是創作近體詩的時候,十分容易被近代人使用的韻,原因無他,因為現代常用的字詞結尾有不少是這個注音。
而所謂的韻,在古音中,並非用注音來去標注的,因為注音的來源大多是訂定國語時,首都北京周遭普通話的原音。
所謂的河洛古音,則存於閩南語中較多,如果真的要寫近體詩,可以查詢韻書。
而回到詩體的部份,水雲這部份的論述簡要精闢,大體來講,四字古詩最明顯的範例,就是詩經,而詩經有所謂一唱三嘆的格式
,也就是同一件事情用三個角度去論述,並且使用相同的格式去做(例如詩經裏的碩鼠一詩便是)。以這首詩的格式來看,是有這一種味道的。
但,既然作者明言這是古詩,其實古詩的話,格律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要求(因為時代背景的緣故),是相當自由的,只要掌握詩裏的對偶,讓他看起來具有詩的骨架與美感就可以了。
此詩上下句對偶明顯,但主要在於結構上,用典的部份則是沒有看到(如有,請指點一下),而情境上是好寫易見的離別詩,但是別友還是別夫就比較難辨認了(應是別友?),一旬十年,六十年的情思於現實面難以說通,而落、惑、握三字念起來的音感過黏,上闕的瞳、逢、鴻雖也是黏,不過最後的一字鴻就意象上比較超脫一點,是比較好一點的。
寫古詩的時候,既然古詩的條件已經寬鬆到幾乎沒限制了,那就先把意境發揮的淋漓盡致吧!初寫韻文常是這樣,容易被音韻的限制所困,常常落筆第一個想到的是用哪個韻,而不是要寫什麼,這是一種本末倒置,我到現在還是這樣,所以寫出來就是那種言不及義的東西,所以可以直接先想好你的詩要做什麼,才去用韻文的方式表現出來,否則情思為骨肉、句對如錦繡,空有華麗的外衣而內容空洞,比有紮實的內容而外表簡樸,還要慘不是嗎?
此詩中最好的一具當是鐵砂洗肺,這句頗有用典的味道,而且具體的多,兼具示現與誇飾,讓我想起『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種有畫面的詩句,詩中有畫不就是此嗎?
呼呼,過去學過的東西還給教授不少,要是有機會,必須重新學習了……。
此篇文章於 11-25-2012 09:28 AM 被 薩拉‧卡羅 編輯。
你的每一篇回覆都是帖子作者向前進的動力,請不吝給予最真誠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