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房兔·蘭陵柳
漢字簡化在古代就已經在文人之中自發進行著,許多古人的書法真跡(特別是草書)中經常可見于如今的簡體字相差無幾的字
晉代王羲之王獻之、唐代歐陽詢、宋代蘇軾、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都是自發進行漢字簡化及其應用的古代書法大家
近代的簡化字運動始於太平天國,為提高識字率,天國玉璽和官方文書大量使用簡體字,太平天國時期共正式使用過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近80%成為當代簡體字的藍本
五四運動時期,白話文運動與漢字簡化運動並行,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絕大部分知識分子都順帶支持漢字簡化,其中大家有胡適、錢玄同、陸費逵等,錢玄同還編纂了《簡體字譜》,共收錄2400個簡體字
近現代,由官方行政推動的漢字簡化工程並不是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專利,1935年8月,民國國民政府教育部公佈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其中收錄簡體字324個,雖然該簡體字表由於還存在學術爭議并于次年2月由行政院訓令“簡化暫緩推行”而被停止實施,但這被公認是中國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體字
當代,1949年5月,語言學家黎錦熙聯合各大高校語言文學大家,在解放戰爭即將勝利之際向CPC提議重啟停滯了多年的漢字簡化工作
同年10月10日,中國漢字改革協會正式成立,此後,在CPC高層尤其是毛澤東關於【發展生產建設與文化傳播需要提高人民群眾識字率并降低文盲率】的集體意志下,漢字簡化運動進入高潮
由以上材料,認為簡體字是CPC在【文革期間】為【鞏固權力】而【開始】推行簡體字的說法便不攻自破
結論:在用文學表達觀點的時候需要多方面參考信息與史料,盡量避免信息不足造成的觀點偏見和基於偏見的選擇性論據使用
愿您今後的文學之路走得更好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