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enews.url.com.tw/archiveread.asp?scheid=31614

  對於推展保育觀念這件事,身為動物園的一份子,應當是無庸置疑的使命,推廣的對象當然也包括家人。但是,要家人朋友一起來支持保育,就如同向一般遊客宣導保育,同樣是一種抽象的困難。和其他聽眾不同的是,家人朋友至少會聽久一點。幾天前,筆者才又很深刻地感受到一般人對於「動物保育」這個名詞的陌生。

  話說職業病使然,拿著電視遙控器不停轉換頻道瀏覽之間,如果發現報導動物研究之類的節目,難免會「駐足」欣賞一下。那天看到馬達加斯加島的狐猴野放計畫,多看了一會,正巧家裡的長輩經過,也停下腳步觀賞,和我一起直呼狐猴真可愛。但話說可愛的當下,卻也冒出一句話:「養這些動物要花很多錢,而且養牠們要幹嘛?又不像雞鴨可以吃。」筆者當下真是冒出小丸子3條線。

  白手起家的這一輩老人家,算是最能體會愛惜物資重要性的一代。他們曾經歷那課後放學必須拔野菜餵豬、放牛吃草的辛苦年代,任何可用物資對他們而言都是有價的,哪怕只是路邊的野草。所以對他們宣導環保的重要性,要比愛護動物來得更容易,因為資源垃圾是有價的。而馬達加斯加島這些「非經濟效益」的動物對他們來說,一方面遠在天涯,一方面感受不到對自己的好處,所以真的不知道要從哪裡下手去說服他們動物保育的重要。不過呢,筆者還是很努力地「機會教育」一下老人家。

  「你覺得狐猴可愛嗎?」   
  「很可愛啊!」(他一直堅持說像狗,這點隨便啦!)   
  「是不是覺得很漂亮又很有趣呢?」   
  「是啊!」   
  「那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要保育這些狐猴?」   
  「因為快沒啦!」   
  「為什麼快沒了呢?」   
  「因為可愛漂亮所以被抓光了吧。」   
  「不只是可能被抓光,還有牠們的生存環境遭到經濟開發或破壞。」他靜靜地聽著。「如果我們能保護牠們的生存棲地,不要太多干涉及破壞,讓牠們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就不用大費周章地飼養牠們,也不用花大把銀子再把牠們送回原來的地方。」老人家嗯嗯嗯地似乎略有所悟,但心裡其實仍有疑問吧。

  對於熬過經濟拮据的老一輩來說,物質上的保障是當務之急,即使在物質獲得滿足之後,仍然會在心理上有種擔心物質匱乏的不安。「看到牠們覺得快樂」的心理滿足感,恐怕遠不及「因為好吃」所帶來的生理滿足感。動物帶給人的快樂,已是超越生理滿足的另一個層次,要如何由生理需求提昇到心理這個層次,說實在,難,因為不可能所有的事都可以用有形的價值來評斷,雖然有些時候的確需要用這種換算的方式來解說、說服。這是我們在推廣動物與棲地保育的教育工作上,常常碰到的瓶頸。

  所以,嘗試多元管道的教育推廣,以更生活化的方式將保育觀念融入不斷創新的遊戲中,一直是動物園在推廣動物保育時重要的方向。因此我們針對不同遊客的性質,採取不同策略的「置入式行銷」,將保育觀念轉化成容易接受的語言、活動、機會教育,以喚起相關經驗的感受,進而發生參與的行為。

  童年的回憶、與動物相處的愉快經驗、欣賞動物與自然合鳴的景致,都是讓人產生感動的源頭。這些感動激發人類的創意潛能,數世紀以來表現在藝術、運動、科技發明等文化層面,讓人們的自我成就得以實踐,不但提升生活的品質,也豐富了生命的向度及深度。

  春節即將到來,台北市立動物園將從2月4日起在圖書館迴廊展出「紅頂丹丹賀新春」丹頂鶴畫展,歡迎您帶著愉悅的心,前來欣賞丹頂鶴帶給文人墨客的啟發及創作。

  第97期《動物園雜誌》「文人墨客的長羽精靈:丹頂鶴」一文裡,將為您詳細介紹丹頂鶴,讓您在欣賞畫作之餘,也能一起體驗畫作裡的場景及故事。《動物園雜誌》期待您支持並給予建議!

http://www.zoo.gov.tw/index_ma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