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回复!而且也谢谢你的私信关心,我没事。又或者说,“我”没事。我没有遇到什么新的困难,也没有发生处境的大变化,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上也基本如常。
昨天写这一篇,是因为我看到了一篇关于中国东北三省的衰颓艺术的讲析。
我也是个东北人。在建国初期,东北三省是中国的工业中心,同时也是文化中心,是各方面都最先尝试新的社会组建模式的地方,也因此被称为是“共和国长子”。曾经的东北,不仅生活相对平稳优厚,最重要的是人们之间和睦相处,对于未来的美好生活充满了期待。就仿佛是新的世界已经近在咫尺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每个人都能自由发挥自己价值的未来仿佛就在明天——甚至是认真的感觉,有可能哪天早上一起床,就发现窗外的世界又变了样子,变得比昨天更好。
当然,这样的愿望,不可能不由辛勤奋斗换来,但是没有人不愿意为了这样的未来而奉献。可惜,我们奉献了三十年,扶稳了新生的中国之后,等来的却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也不由得市场化改革。
台湾历来是资本主义制度,没有经历过我们那样集体化的生活,你们大概只听说过欧美把苏联解体描述为暴政垮台,根本不知道实际上集体经济私有化是怎样的一种灾难。曾经我们这里没有“公司”,只有“单位”。这个单位就是生产生活一体化单位的意思,有点像是现在的全服务社区,唯一的区别是连工作场所也包含在其中。每个厂区有自己的宿舍区,宿舍区有自己单独的市场(那时候叫供销合作社)、理发店、浴池、学校和医院,而且每个单位都有。所有这些条件全都是工作福利的一部分。在私有化浪潮中,国企工厂以申请倒闭的方式瓜分剩余资产,连带着这些居民赖以为生的服务也大量关闭。失业浪潮达到空前程度,绝大多数家庭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稳定收入来源。时至今日,东北仍然是最严重的人口流出地之一。
而在市场化、私有化的改革导向之下,这些全都是不准宣传,不准成为文艺内容的。只能欢呼,只能鼓吹那些叛卖自己过去的东西。共和国长子沦为冰雪和铁锈中昏黄的记忆,而哪怕这记忆都不允许展示出来,我们是不被允许记住的牺牲品。一直到了今天,冷峻的东北文艺才以另一种形式,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形式复活了——这种文艺就仿佛一个呆呆注视的怨鬼一般,用自己凄惨的死状暗示着曾经的罪行。
可是谁还记得他生前的样子?谁还记得,曾经人们不是为了下个月的房贷,不是为了小孩的补习班而生活的。曾经生活不是每日加班到深夜,不是在办公室里和每个人勾心斗角,不是在每一个可攀比的地方攀比消费水平高低。
这不仅仅是一个乌托邦的粉碎,这还是一个根本的创伤,因为在那之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另一个梦想取代原来的位置。我们再也没有见到未来描绘出美好的图景,再也没有见到一条大路能通往明天。我们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梦想,甚至我们不是没有这样生活过。它是被出卖了,被抛弃了,被从我们手中夺走了。
船已经独自开往彼岸去了,开往梦和理想的世界去了,只留下我们在寒风之中。可遭到背叛而不得不目送航船远去的事情,又何止这一件呢!国有沉浮兴衰,人有爱恨离合,就连这个论坛本身也是无声的见证者之一。
但当然,我始终不是为了一味感怀昨夜的梦,我是为了能够坚守到明天。船,还会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