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發現危險的那隻狼,通常不是逃走,不是躲回狼群,而是將敵人引向相反的方向, 讓同類得以脫險——

動物為何講「奉獻」
王顯承

  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國中北部大草原上,生活著一種體型較小的草原狼,獵人圍捕狼時往往放出鷹鷲,當鷹鷲發現目標時,會對狼實施追逐,引導獵人進行圍捕。但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被鷹鷲發現的狼一邊大聲狂叫通知同伴躲避,一邊拚命奔跑將鷹鷲吸引到自己身邊,讓同類得以逃脫獵人的包圍。?   狼在襲擊鹿群時也會出現這樣的情形,最早被狼發現的鹿並不朝同伴方向逃避,而是將狼吸引到遠離同伴的地方,藉此讓同類擺脫狼的襲擊。

  動物的這種「獻身」精神用傳統的進化理論是很難理解的,因為只有盡一切可能保護最強壯的個體存活,才能在殘酷的篩選過程中留下適應能力最強的同類,並由它們繁衍出更能適應外部環境的下一代。

  美國動物行為學家漢彌爾頓認為,動物的「奉獻」精神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就是動物中存在「血緣淘汰」進化現象。漢密爾頓觀察到,北美草原狼在親子和其它幼狼共同遇到危險時,往往是先救援其它幼狼而非自己的親子,這種看似「捨己救人」的行為其實從遺傳角度上看是有道理的,因為親子身上的遺傳基因有相當部分和自己是重複的,而先救助其它小狼對保持狼群整體遺傳基因絕對數量是有利的,「血緣淘汰」進化理論認為,進化的核心應該首先著眼於種群的利益而非具體的個體,好像這些動物已經意識到——「沒有集體,那來個人」的道理。

  「血緣淘汰」最極端的例子是蜜蜂和螞蟻的不孕現象。大家知道,一隻蜂巢裡只有一頭蜂王,而全體蜜蜂辛勞採蜜餵養的並非自己的親子,充其量只是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弟妹而已,那麼,不通過蜂群群體繁殖又怎能保證蜂群群體進化呢?漢彌爾頓認為,蜜蜂是屬於雄性單倍體的昆蟲,即雄蜂體內只有一組染色體,而雌蜂體內和大多數高等動物一樣,具有兩組染色體,因此,雄蜂體內的遺傳基因只有雌蜂的一半,同一蜂巢中,雌蜂之間遺傳基因有3/4是重複的,這種重複率比一般動物要高許多,正因為如此,從遺傳基因絕對數來看,通過個 體基因遺傳來促進蜂群進化的意義已經不大,於是,蜜蜂選擇了大部不孕,而僅留下個別雄蜂的特殊的血緣淘汰進化方式。

  印度等地曾出現過猴娃和狼孩,海洋中也曾有屢次援救溺水者的「海豚英雄」,這些看似很難理解的救助行為,其實是動物在進化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一種本能,只不過這種本能在激烈的為生存而競爭的環境中漸漸迷失了,只在特定的條件下偶然重現罷了。

(《青年參考》1999年8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