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台灣大學動物系林雨德教授於關渡自然公園內進行的「巢鼠的族群生物學」研究計畫中,捕捉到一隻全身金黃的黃鼠狼!這是關渡自然公園成立以來、多次在野外邂逅黃鼠狼之後,第一次在正式的研究調查中捕捉到黃鼠狼,也是第一次有機會進行採血,為關渡平原黃鼠狼DNA進行分析,釐清和一般山區族群的親緣關係。
「華南鼬」俗稱黃鼠狼,屬於貂科動物,台灣跨越低中高海拔不同林帶都有其蹤跡,但主要活動區域仍在山區森林或草原,以及這些自然環境與村落的邊緣地帶。因此,當位於大台北都會邊緣的關渡平原頻頻目擊黃鼠狼,始終讓人相當興奮與疑惑,且關渡平原黃鼠狼的體色與一般黃鼠狼大大不同,更令人好奇牠們的分類!
一般山區的黃鼠狼夏季的體色較深,呈赤褐色,冬季時毛色會變淡,下唇及喉部常有形狀不規則的小白斑,但是屢次在關渡見到的黃鼠狼,都呈現亮眼的金黃,究竟關渡的黃鼠狼和山區所見的是否為同一種類?多年來已經成為學界一直想探究的課題。
根據民國88、89年東華大學資源管理研究所吳海音博士在關渡進行的哺乳動物調查,分析比較與山區黃鼠狼的DNA差異,發現兩者並無顯著區別,也就是說,就族群遺傳的角度來看,關渡的黃鼠狼和一般山區所見的的種類為同一個亞種群。為了再次界定關渡黃鼠狼的分類,爾後又進行了兩次的調查,然而,都未能順利地捕捉到黃鼠狼,只有幸運的工作人員及遊客與牠們擦間而過而已。
最近林雨德教授在「巢鼠的族群生物學」研究中,在捕捉巢鼠之餘意外捕捉到黃鼠狼,著實令人興奮,除了為關渡黃鼠狼的出沒留下正式紀錄,研究人員也進行採血,可望再次針對其DNA分析,將進一步瞭解關渡平原黃鼠狼是否即是一般山區常見種類,或是實為另一獨立種類。
黃鼠狼體長25~39公分,尾長15~21公分,雌體較雄體略小,長長的尾部幾乎與身體同長,一般以野鼠、昆蟲、鳥、鳥蛋為食,在關渡平原的族群主要以小型哺乳類為主,鳥類次之,也會捕食蛇及螃蟹。每當他們在關渡自然公園內現身,金黃的毛色在陽光下相當顯眼,不經意者甚至誤會為小貓,但其實是難得一見的黃鼠狼。
親眼目睹害羞的黃鼠狼需要一些運氣,晨昏及夜間觀察到的機會較大。民眾到關渡自然公園參觀時不妨放亮雙眼,或許可以一親芳澤,同時也可以利用關渡自然公園七、八月夜間開放的時段,在夕陽餘暉中、點點星空下與黃鼠狼邂逅。
.關渡自然公園網站:
www.gd-park.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