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森林中目光銳利的狩獵者--狼
狼與人的故事
美國的印第安人流傳著以下這麼一則傳說。
從前有一天,最早的人類發現其他動物都有同伴為伍,唯獨自己是孤零
零的,於是他向造物主問道 :「為什麼只有我落單呢?」造物主回答 :「那
麼就賜予你能與你一同行走、說話和嬉戲的生物吧!」於是,神把狼賜給了人
類,並對他們說 :「你們彼此成了兄弟,應該相互扶持,前往世界各地。」
人類和狼遵照指示行事後,又回到了造物主跟前,造物主又說 :「從今
天開始,你們將各走各的路,但雙方的遭遇也許大同小異,你們會使遇見你
們的人感到害怕或心生敬畏或被他們所誤解。」
於是,人類和狼便各自啟程。然而,他們的旅途卻似乎註定要出現交集
。他們第一次碰面大約發生在1萬5000年前,上古時期的人類飼養了狼。人
類後來最忠心的朋友--狗便是狼的後代。
經過數千年的選擇育種,如今狗的品種已超過300種,牠們的長相和體
型雖然多樣,但每個個體或多或少都還留有祖先的遺傳。狼的體型比一般
的狗要瘦,身體的線條更為俊俏,腳部顯得大而長,耳朵較小,耳根部位較
寬,犬齒銳利,尾巴粗大,鼻臉長而頭部較大。至於他們的體長則在1公尺
到1.5公尺之間,體重較重者可達80公斤。
直到現在,狗的某些行為依舊和狼相似。好比說,當你牽著狗兒散步,
迎面來了一隻未曾謀面的狗,此時牠會揚起尾巴,毛髮豎立,一臉自信地走
來 ; 待更靠近時,又見牠露齒吼叫。而這時倘若你的狗卷曲著尾巴,眼睛
不敢正視對方,弓著背低著頭卷縮著,擺出一副屈服的姿態,那麼雙方應該
可以相安無事。但如果你的狗也不甘示弱而你又沒有適時阻止,一場狗的戰
爭便可能爆發。
其實,不僅是狹路相逢的狗會為了爭高下而大打出手,就連生活在同
一個屋簷下的狗也會有類似的糾紛。有些狗會暫時表現服從的態度,而昔
日占上風的狗一旦生病或年老力衰,爭端便可能產生。經過長年的選擇育
種,狗兒們已經認定主人的優勢地位,大部分的狗都會聽從主人的命令,
對主人的態度也始終不變。有時狗會仰身翻滾,露出腹部,低垂著頭,卷
曲著尾巴向主人獻媚。
就這一方面來說,狼和狗的差異是很大的。狼即使由人類飼養,仍有
隨時想試探主人優勢如何的意圖,倘若牠們認為對手已逐漸變弱,便覺得
可以展開挑戰。這或許是狼的本性,因為牠們在狼群中也是隨時想爭取社
會裡的優勢地位。正因為如此,人類即使想養隻狼作伴,結局通常不會盡
如人意。
狩獵與群體社會
如果將狼群和擁有嚴密社會關係的人類作一比較,可以發現兩者之間
有許多共通的特點。古代的人類或許就是從成群狩獵的狼群中學到社會團
結的意義。由人類學的證據顯示,上古的人類似乎是尾隨在狼群的後頭尋
找狩獵的殘留物。狼通常成群結隊一起嬉戲、旅行、狩獵和育子。說不定
人類也是向狼群學到如何互助合作以捕捉獵物。
狼群成員的多寡,視其勢力範圍內獵物的種類而定。小型狼群少的只
由二隻狼組成,大型狼群多則高達30隻狼左右。平均來說,每個狼群約由
5-8隻狼組成,並有首領負責帶隊。由於孕育後代的通常是這些狼首領,
所以狼群的成員也大多是狼首領的子孫。此外,狼群中還包括已經長大卻
尚未離群的「年輕成狼」,以及雖非幼狼卻還在成長階段的「少年狼」。
狼自幼便得確立自己在群體中的定位。儘管如此,牠們不致於訴諸打鬥,
而是用行動來展現尊卑的差異。例如牠們也和狗一樣,居上位者會揚起尾
巴,擺出筆直站立的威風姿勢。相對地,屈從的一方耳朵會垂下,眼睛也
避免直視對方,並露出身體沒有防備的部位仰身翻滾,就像狗在主人面前
所做的舉動一樣。狼和狗雖源自相同的祖先,但現今仍存在著一個有趣的
現象--狗已能融入人類的生活成為家庭中的一員,而狼卻依舊是令人心生
畏懼的對象。
數千年前,當人類開始農耕和畜牧生活時,人和狼的競爭也跟著展開
。由於人口日漸增多,人類所需的土地面積也越來越大,原先屬於狼的地
盤也成為人類覬覦的對象。由人類的眼光看來,狼已成為人類征服自然時
的一大障礙。由於人類大量栽培作物並飼養家畜,土地遭開墾的面積也逐
漸增多。狼在喪失狩獵地盤的情況下,只好偷襲人類飼養的家畜。於是,
全球各地的人類便開始捕捉野狼,以狩獵、設陷阱、毒藥……等各種捕殺
手段來對付野狼。以美國為例,捕殺野狼以賺取獎金的買賣便持績到1935
年才告停止。畜牧業者用含有馬錢子鹼(Strychnine,一種神經刺激劑)的
生肉誘捕狼,以致目前除了明尼蘇達北部及阿拉斯加等仍保有自然景觀的
地區外,其他地方的狼均完全絕跡。
狼是以狩獵維生的肉食動物,牠們必須倚賴肉類才能存活,所以平常
若不是吃得非常飽就是處於饑餓狀態。一匹狼一次的食肉量大約是10公斤(
約等於80個漢堡的量),但吃完後可以維持4-5天不進食。狼(尤其是幼狼)
的主要死因之一是饑餓致死。
從春季的中期到春末,母狼首領會在地面的巢穴中產子,每次平均產
下5隻小狼。狼群的成員則開始忙著為幼狼找尋食物。大約過了3週,幼狼
會離開巢穴到外頭嬉戲,第6週到第9週則是斷奶期。斷奶期的幼狼也和人
類的嬰兒一樣,必須吃斷奶的食物。當成狼走近巢穴,幼狼便會上前舔咬
成狼的嘴部。倘若剛吃過東西的成狼,被幼狼這麼一舔,又會把吃進去的
東西吐出來,這就是幼狼的「嬰兒食品」。像這樣再過不久,幼狼便可以
自己進食任何東西,這時成狼就會從數公里以外的地方替幼狼找來食物。
到了夏末秋初,幼狼便追隨狼群開始旅行。
狼群是以尿液作記號來劃定地盤。這種利用氣味作記號的習慣也遺傳
給狗,每當狗走近電線桿、道路標示牌或消防栓附近也常會撒泡尿。狼群
通常是排成一列向前行進,帶頭的是公狼首領,緊跟在後的是母狼首領。
狼群中的成員不僅共同防守地盤,也一起捕捉獵物,像鹿等大型有蹄類動
物都是牠們狩獵的目標。
狼憑藉嗅覺和視覺,並依循足跡等線索找尋獵物,然後儘可能悄悄地
接近獵物。狼若發覺對方所處的形勢較有利,便會立刻放棄跟前的獵物,
轉而尋找其他目標。一旦被狼相中的獵物逃跑時,狼會隨後緊追,然而若
無法立刻追獲,便會很快打消念頭。當狼很靠近獵物時,牠會咬住獵物後
腳踢不到的部位,像臀部、側腹、肩部、頸部或耳臉等。在狼群分享獵物
之前,狼首領會先品嘗含養分的心臟、肝臟和肺等部位。
狼與野生動物的關係
我們雖然明瞭狼必須靠捕殺其他動物才能維生,但卻依舊會同情被獵
殺的動物並且憎惡屠殺。某甲和某乙曾有過這樣的對話,甲問乙 :「你認
為鹿是被人殺了好呢,還是被狼吃了好?」乙正在思索而未作聲,甲自己
卻答道:「我想當然是不希望被任何一方殺了吧 !」
其實,狼是為了生存而捕殺獵物,此舉與人類對殺戮行為所產生的反
感根本無關。狼本身的行為既不是惡也不是善,這不過是生態系的一部分
罷了。所有動植物組成的食物鏈都能維護生態系的持久和健全。換句話說
,當狼在狩獵時,牠們不只是在為自己覓食,也是為其他所有的動物取得
食物。明尼蘇達州北部的狼一旦遭逢浩劫,其他動物如遷鴨(Corvuscoray)
、松貂(Martes martes)和灰橿烏(Perisoreus canadensis)等的生存也連
帶受到影害。事實上,狼的狩獵活動對獵物的生存也有貢獻,一旦生病或
年老力衰的個體被淘汰,健壯個體的健康基因就可以遺傳給更多子孫,繁
衍更優良的後代。如此一來,狼的食物來源也相對增多。生態系中各生物
間的關係是環環相扣的,所以若要了解狼這種動物,必須先了解牠們在生
態系中的角色。
由於人對狼有了更深的認識,今天人對於狼的想法和觀念也大為改變
。雖然狼的數目很少,卻還在28個國家安然地生活著。數十年來,生物學
家試著描繪狼的不同形象,為的是探討野生的守護者--狼,在生態系中扮
演的角色,而不是只憑人類對善惡的價值觀去判定狼。
狼是否能繼績牠們未竟的生命旅程,得看人類是不是願意鼎力相助。
狼能不能像我們的兄弟般和我們在地球上共存共榮?抑或只能留存在我們
的記憶裡?這完全視人類對待狼的態度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