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結果從 1 到 3 共計 3 條

主題: 史前猛獸–熊科

  1. #1
    狼仔 Wolfram 的頭像
    註冊日期
    Jun 2007
    住址
    條頓
    文章
    34
    樂園幣
    373.68
    0
    在 0 個帖子中被讚了 0 次

    史前猛獸–熊科

    巨型短面熊
    據今 200 萬年前,北美大陸北部生活著一類俗稱“美洲短面熊”的可怕掠食動物。由於它們的主要獵物為麗牛和美洲野牛,故有時被稱為“噬牛熊”。當時的北美短面熊主要包括兩個品種:Arctodus simus 和 Arctodus pristinus,其中所謂巨型短面熊指得就是 Arctodus simus,它們是當時從阿拉斯加到育空廣大地域上最大的肉食動物。

    巨型短面熊的特點
    巨型短面熊除了生滿利齒的大嘴外,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擁有長長的四肢,當它們平時散步時,背部距地面約 1.5 米,而當其用後肢站立起來時,則要超過 3.4 米 ( 目前北美髮現的最大的短面熊化石站立時高達 4.3 米 ),不過雖然巨型短面熊比同時期的美洲古棕熊 ( Ursus arctos ) 高大不少,但其體重卻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重,因為它們的四肢雖很長,但卻較為“苗條”,古動物學家們估算:即使在秋季,巨型短面熊的體重也僅為 700 公斤左右,現在加拿大最大的北極熊就有 660 公斤重,而熊類動物中大名鼎鼎的洞熊 ( Ursus spelaeus ) 則要超過一噸。在體貌特徵上,巨型短面熊的前額與其他熊類都不相同,它們與現今的非洲獅一樣有著寬闊的前額;短面熊的臉型確實夠短,其寬長之比為 80 % ( 而棕熊、黑熊及更新世的洞熊都要小於 70 % ),有如此短而寬的頜骨及發達的肌肉組織,難怪巨型短面熊成為了當時北美最有力量的頂級掠食者。短面熊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幾乎所有晚期熊類行走時都是腳趾向內彎的“內八字”,故而看起來總是“步履蹣跚”。短面熊類則不然,它們演化出了筆直行走的步伐,這使得它們行動輕鬆,奔跑迅速。

    美洲短面熊類的起源
    和別的熊類一樣,北美兩個亞科的短面熊都起源於中新世早期生活於歐洲的曙熊 ( Ursavus ),到上新世中期,曙熊後裔中的一支來到了北美,為了更好地追逐獵物,發展出了較長的四肢,成為所謂的跑熊。跑熊的進化之路主要有兩條:一類是至今尚留存於南美密林中的眼鏡熊類 ( Tremarctos ),它們的身體結構比較接近其原始祖先,且以植物為主食;另一類則呈輻射狀發展,其中一支演化成為北美大陸上最具優勢的掠食動物——短面熊類 ( 短面熊類甚至曾進入過南美,並成功演化成南美短面熊科的動物,它們包括長有巨大犬齒的食肉猛獸——Arctodus bonariensis 以及體形較小、以雜食為主的 Arctodus brasiliensis )。

    北美短面熊的發展
    在北美大陸生存過的兩種短面熊中, 體形較小的 Arctodus pristinus 雖說“名氣”不大,但其身體結構較為原始,它有著長而狹窄的頭骨以及較小的牙齒,所以 Arctodus pristinus 短面熊很可能是以雜食為主,自更新世早期以來,它們就生活在現今從阿拉斯加到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森林之中,由於食物和生存環境的相似,它們與美洲黑熊是相互競爭的物種,到更新世晚期,古棕熊從亞洲大批侵入美洲後,無疑加速了這個品種短面熊的衰落。與生活在森林中的 Arctodus pristinus 不同,巨型短面熊 ( Arctodus simus ) 遨遊在當時廣闊的北美稀樹草原上,最北從育空地區到阿拉斯加都有它們的蹤跡。巨型短面熊的身體結構以及其發達的犬齒,表明它具有強大地爆發力和速度,這些保證了巨型短面熊對其獵物 ( 美洲野牛、麗牛、北美馴鹿、三趾馬及地獺等 ) 狩獵時的成功率,並成功擊敗其它食肉猛獸 ( 包括美洲斯氏劍齒虎、北美獅、古棕熊、恐狼、山獅等強大對手 ) ,成為更新世北美大陸上最大也是最可怕地掠食者。

    通過化石紀錄,科學家們還發現巨型短面熊平常過的是一種“孤獨”的生活,雌雄只在交配期間才會相聚。母獸在哺育幼獸期間,往往無暇捕食,而淪為草原或灌木叢中的食腐動物。巨型短面熊類絕滅於北美最近一次冰期的到來,其中原因眾說紛紜,以前的解釋是:因為當時北美大型草食動物相繼絕滅,造成短面熊食物短缺。但現在發現,該假說疑點不少,通過對育空地區古棕熊化石的系統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受巨型短面熊的壓力而遷徙的古棕熊類,在短面熊滅絕後迅速回到北美大陸的北部,成功填補了短面熊留下的生態空間,並繁衍至今,這提示我們北美短面熊類的滅絕,有著我們目前還不知道的、更深刻地原因。短面熊類以大型草食動物為主要食物,其他的應該設想也會吃魚或者植物類食物,但肯定是零頭。

    第四紀冰川對我國影響不是很大,但對北美洲和歐洲影響非常巨大,尤其是北美洲,在這個時期,肯定的是大量大型草食動物消亡,雖然不至於全部滅絕,但同時期巨大的地懶、高駝、古叉角羚、北美乳齒像等滅亡了,野牛類等也肯定是大量減少,短面熊直接受到牽制,數量減少,如果從食物方面考慮,這個說法更合理,在短面熊大量減少後,肯定出現真空地帶和部分地區斷絕了短面熊的交配和基因交流,出現了“孤島”。就在這個時候,其他熊類二次入侵北美大陸,迅速的佔領了真空地帶,並且這些熊類還是雜食是主要食性,在食物方面和適應方面更站優勢,畢竟現在減少的是短面熊。短面熊這個時候不僅面臨著自然界的挑戰,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也面臨著無法交配或難以尋找交配對象的窘迫環境下,三力合一,促使了短面熊更快的衰亡。人類侵入北美洲,也是製約了短面熊的另一個原因,雖然不能說有多大,但也肯定起了一定的作用。美洲野牛、馬鹿等大型食草獸在冰期時大量減少,後來由於缺乏捕食者的威脅又迅速恢復了,直至 16 世紀,數量多得不正常。素食動物的減少,直接影響肉食動物,尤其在冰河期。肉食動物的減少,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對素食動物的生存壓力。現在野牛的主要死對頭是狼,而不是熊,但在史前,熊類是野牛的死對頭。熊類肯定是以成年野牛為主要捕食對象,控制野牛數量,而現代的狼基本是以幼體和未成年個體為食物,來抑制野牛的數量。北美洲大型草原素食動物現在只有鹿、叉角羚和本土野牛。野馬或其他類別都是二次引進的,種類少,數量自然多,如果種類和非洲一樣多,那麼恐怕就要出現更複雜、繁榮的局面了。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2. #2
    狼仔 Wolfram 的頭像
    註冊日期
    Jun 2007
    住址
    條頓
    文章
    34
    樂園幣
    373.68
    0
    在 0 個帖子中被讚了 0 次
    洞熊 ( Ursus spelaeus )
    亦名穴熊,古哺乳動物,熊科。身體較現代的熊壯大,體重約一噸。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的更新世。在我國首都北京的周口店曾有發現洞熊的化石。

    那時的歐亞大陸的山地洞穴附近,往往生存著洞熊或其近親德寧格爾熊 ( Ursus den ingeri ),它們都是長達 10 英尺的大傢伙,有著巨大的牙齒、剃刀般鋒利的巨爪,性情非常兇猛。直到尼安德特人和較晚期的克魯馬農人在歐洲中東出現,這些巨大的野獸仍不時騷擾著各個洞穴中的人們。

    經過學者們的多年考證,洞熊和德寧格爾熊雖然考慮也稱得上是掠食動物,但實際上它們大多數的食物還是植物。洞熊的生存壽命約為 20 年,它們平素嗜好嫩草、草根、草莓類植物以及蜂蜜,但是偶爾也狩獵一些動物,當然有可能的包括當時的人類。法國古生物學者艾伯特 ( Gaudry ) 甚至認為它們是高度的植食性動物,與當時活躍在北美的親屬——巨型短面熊截然不同。

    實際上正是早期人類挑起了人熊之戰,我們的祖先憑藉著智慧,破壞了這些兇猛動物的居住環境,將它們逐出洞穴,趕往深山。據考證,大約 1 萬年前,歐洲最後一隻的洞熊在現今南斯拉夫山區被人類殘殺,其屍骨化石上留有人類矛頭的清晰痕跡,同時,科學家也發現至少二十隻洞熊骸骨,也許是兩倍於熊的人類遺體,當然現在沒有人知道當時究竟損失了多少獵手,那時文字還沒有被發明,故沒有留下任何有關的記載。

    不同於現代美洲灰熊和歐洲棕熊,洞熊並不是孤獨的生活,但是呈小家族群體形式存在,彼此間有相當的協調和聯繫。在一些洞穴的壁上常常可清晰地辨認出,洞熊的爪印,這是它們擴大其生存空間的一個有意識的經常性舉動;當然,這也同時磨利了它們最厲害的武器——巨爪。

    在石器時代的一些石頭建築上,我們可以看見不少洞熊類的頭蓋骨作為構件,洞熊由於其龐大的體型,更成為有製造工具能力的人類所最為看重的獵取目標,牠似乎成為當時年輕武士、獵手們體驗勇敢的最好實驗品。

    各個時期的化石證據表明,在距今 30 萬到 1 萬 5 千年的整個更新世,洞熊遍及歐亞大陸的各個角落,直到最後的冰期結束,它們也真正地消失於曠野。據研究,早在克魯馬農人出現在歐洲之前,洞熊的數量已經呈明顯降低之勢。無疑,尼安德特人也已經開始獵捕洞熊和德寧格爾熊,但當更進步的人類出現後,其相對先進的工具和圍獵技巧,更進一步加劇了洞熊滅絕的速度 ( 在歐洲早期的岩畫作品中,就有古人類用長矛圍捕狂怒的熊類場面 )。

    我們有一個問題,為什麼狩獵引起了洞熊、德寧格爾熊的滅絕,而歐洲的古棕熊卻倖存了下來,且還比較繁榮。沒有人知道原因,也許是洞熊類的龐大體積和相對警惕性不高,也許是對洞穴的依戀等等,使得它們成為古人類狩獵時的較好目標 ( 例如,一頭成年洞熊的皮就足以製作一個帳篷 )。

    在高加索山脈諸多洞穴的發掘中,科學家們已經確認有 6 或 7 個洞有古人類生活的遺跡,而其餘洞穴中往往可能被洞熊類盤踞。通過研究,在古人類食物殘餘物的遺跡中,科學家們確認有 2 到 6 頭洞熊的部分遺骸。在瑞士,通過對 15 個有洞熊遺跡洞穴的勘察,有兩個也與古人類有關,這些遺跡基本確定是在馬格達蘭期;德國阿爾卑斯山地區洞熊遺跡也是在馬格達蘭期。

    洞熊的消失是一個跨越數千年的逐漸過程,雖然人熊間對洞的反覆爭奪的時間要比這長得多。科學家們有證據表明,一些洞穴曾經被古人類和洞熊類交替佔領過,那時的情況可能是這樣:人類趁洞熊冬眠期間,殺死或趕走那些萎靡不振的熊類;而春季到後,冬眠甦醒、腹中飢餓的洞熊們又回襲擊人類,獵殺之並奪回洞穴;這樣的戰爭就周而往復,進行了很久。這可能在歐洲,無論克魯馬農人還是尼安德特人似乎都積極得獵捕洞熊,其人數大大多於獵捕棕熊的人。而在亞洲,在中國著名的周口店遺址,洞熊與其它被狩獵的動物的殘餘骸骨被發現於當時古人類“篝火晚會”的遺跡中 ( 甚至包含一些危險的獵食動物的骸骨 )。

    不過也有例外,在波蘭高山中的洞穴中,似乎沒有證據證明洞熊類受到了人類的騷擾,高海拔是個原因,沒有哪支古人類會選擇高山上的洞穴作為自己理想的居住地。那裡的洞熊類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演化,出現了一類比較特殊的洞熊,完全適應了高山環境,我們稱之為德寧格爾熊 ( Ursus deningeri ),它們大約出現於公元前 70 萬年,活躍於克勞默間冰期 ( Cromerian interglacial )。

    洞熊的化石被發現於歐洲和亞洲各地,顯然,它們是成功的進化物種,從歐洲向東發展到遠東,更新世末期,最後的洞熊類曾生存於中、南歐一帶。

    成年雄性洞熊的體重估計約為 1000 磅,而雌性要小很多。典型的洞熊頭骨長約 50 cm,而棕熊頭骨僅 20–25 cm。有資料表明,洞熊的體型比現今阿拉斯加的棕熊 ( Ursus arctos ) 還要大,論重量甚至超過同時代美洲巨型短面熊。

    當然,關於洞熊類滅絕之迷,解釋還有很多,如基因理論,認為其基因缺陷;氣候理論,認為氣候越來越冷,而洞熊類僅僅適合於間冰期,而且,洞熊並不是唯一滅絕於最後一次冰期的物種,歐洲猛獁象、披毛犀、洞獅、草原野牛 ( steppe bison )、巨鹿 ( giant deer )、 歐亞麝牛 ( musk ox ) 等等全部滅絕。
    附件圖片 附件圖片



  3. #3
    成狼 焰狼_天狼星 的頭像
    註冊日期
    Jun 2007
    住址
    不知道甚麼谷
    文章
    877
    樂園幣
    3,548.44
    0
    在 1 個帖子中被讚了 4 次

    勳章欄

    我覺得......還有現代的黑熊、灰熊、棕熊等的比較可愛吧!
    可能因為我見慣了,而且接觸機會較多!
    是啦,大大對熊很有興趣嗎?
    總之,感謝大大所發表的!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發文規則

  • 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不可以發表回覆
  • 不可以上傳附件
  • 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