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七、社會主義的戰略
由
於 2007-10-05 03:55 AM 發佈 (1101 查看)
七、社會主義的戰略
“風物長宜放眼量”。歷史的發展,既有許多重複演出,也有許多出人意料的、高度矛盾而並存的事實,足見人類社會生活的多樣性。
“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降低為最賤的商品;……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在少數人手中累積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更驚人的恢復;最後……整個社會必然分化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60年前的社會描述,仍是當今世界的現實。如果我們不加警惕,放任資本主義的發展,這又將是中國的現實。中國的3億工人、9億農民怎么辦?
這不是一個理論、一種制度如何自圓其說、穩定營運的問題,而是階級、群體的現實利益問題。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問題,遠比意識型態、上層建築的邏輯架構更為重要。面對現實需要,不管論證多么完美、立論多么普世的理論、理念,不管營運得多好的純粹經濟模式,都要退避三舍,不能僭越大眾自主命運、平等發展的正當權利。
“現代工業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有利于資本家,而有害于工人,所以資本主義生產的總趨勢,不是提升,而降低工資的平均水準,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使勞動的價值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這種制度下的實際情況的趨勢既然如此,那么,這是不是說,工人階級應當放棄對資本的掠奪行為的反抗,停止利用偶然的時機使生活暫時改善的嘗試呢?如果他們這樣做,他們就會淪為一群聽天由命的、不可挽救的可憐虫。……他們在和資本的日常衝突中如果畏縮讓步,他們就沒有資格發動更大的運動。同時,即使不談僱佣勞動制度中所包含的一般奴隸狀態,工人階級也不應誇大這一日常鬥爭的最終效果。他們不應當忘記︰在日常鬥爭中,他們反對的只是結果,而不是生產這種結果的原因;他們延緩下降的趨勢,而不改變它的方向;他們服用止痛劑,而不祛除病根。……他們應當懂得︰現代制度給他們帶來一切貧困,同時又造成對社會進行經濟改造所必需的種種物質條件和社會形式。他們應當屏棄‘做一天公平的工作,得一天公平的工資’這種保守的格言,要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革命的口號︰‘消滅僱佣勞動制度﹗’”(馬克思︰工資、價格和利潤)
在不同的社會時期、不同國家,基于不同的現實狀況,從爭取改善日常生活的工人運動,到力求消滅僱佣勞動制度的無產階級革命,都應當理直氣壯地開展起來。對于強加于身心的任何壓迫現象,無產階級都要毫不猶豫地奮起反抗。這是階級社會裡階級鬥爭的基本原則立場。
在這一立場之上,為了鬥爭的效率,為了長遠的發展,需要承認一定的階段性情勢,探索適當的鬥爭模式。當然,這種階段性情勢的存在,這種鬥爭模式、工具、手段方面的要求,不能反過來成為壓制共產主義運動的理由。
“被壓迫階級的存在,就是每一個以階級對抗為基礎的社會的必要條件。因此,被壓迫階級的解放,必然意味著新社會的建立。……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革命原素之組成為階級,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馬克思︰哲學的貧困)在舊社會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尚未完全呈現之前,革命原素,革命階級的生產力水準、革命性,難以完全、充分地準備成熟。與此相應,新社會的建立,需要一個長期奮鬥的過程。
“勞動階級解放的條件,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勞動階級在發展進程中,將創造一個消除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聯合體,來代替舊的市民社會;從此再不會有原來意義的政權了。因為政權正是市民社會內階級對立的正式表現。”(馬克思︰哲學的貧困)由於建立新社會的長期性,一切階級難以馬上消滅,消除了階級和階級對立的新社會、新政權難以立即實現。
在過渡時期中,需要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制度與政權。“在革命之后,任何臨時性的政局下都需要專政,並且是強有力的專政。”(馬克思︰危機和反革命)這時的國家,表現為雙重身分︰國家既是全體公民的共同家園,也是無產階級的專政工具。這時的階級關係,既有合作建設國家的意義,也有互相鬥爭、矛盾發展的情形。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是殘酷的階級鬥爭。“為了激起民眾的勇氣,必須使他們對自己大吃一驚。”(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具體的革命實踐,為了不至於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必須樹立盡善盡美的理想,作為奮鬥目標;必須採取矯枉過正的激烈手段,保證革命的徹底性;必須發揚一往無前、殺身成仁的犧牲精神,以獲得最磅因礡的革命動力。在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奪取國家政權的階段,尤其需要如此。“誰最勇敢、最堅定,誰就能取得勝利。”(馬克思︰危機和反革命)
對于革命進程中看似偏激的情形、傾向,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其合理性、必要性,大膽實踐,又要隨時反思、糾正一切過分之舉,以免危害革命的長遠利益。
唯大破,而后可以大立。破與立的具體實踐,必然有所不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革命的勇氣、激情,要轉化成為抓大放小的謀略、求同存異的胸懷、膽大心細的規劃、精益求精的操作。即實事求是,持之以恆。
共產主義的任何進程,都要堅持一切從事實出發,一切以實踐來檢驗。共產主義的合理性,在于資本主義大生產所造成的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鬥爭這一事實。共產主義的一切行動,都應當服務于無產階級的解放。“共產主義不是教義,而是運動。它不是從原則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共產主義者不是把某種哲學作為前提,而是把迄今為止的全部歷史,特別是這一歷史目前在衣冠文物各國造成的實際結果,作為前提。共產主義的產生,是由於大工業以及由大工業帶來的后果,是由於世界市場的形成,是由於隨之而來的不可遏止的競爭,是由於目前已經完全成為世界市場危機的那種日趨嚴重和日益普遍的商業危機,是由於無產階級的形成和資本的積聚,是由於由此產生的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鬥爭。共產主義作為理論,是無產階級立場在這種鬥爭中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理論概括。”(恩格斯︰共產主義和凱爾?海因岑)
廢除私有財產的原由,一是高度社會化大生產本身,要求一種超越個人的共同管理;二是為了消除異化勞動,及其對于勞動者的壓迫。“因為大工業和機器設備、交通工具、世界貿易發展的巨大規模,使這一切越來越不可能為個別資本家所利用,因為日益加劇的世界市場危機,在這方面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明,因為現代生產模式和交換模式下的生產力和交換手段,日益超出了個人交換和私有財產的範圍,總之,因為工業、農業、交換的共同管理將成為工業、農業和交換本身的物質必然性的日子日益逼近,所以,私有財產一定要被廢除。”(恩格斯︰共產主義和凱爾?海因岑)
當今世界經濟,越來越需要超越個人行為的巨視調控。財產的擁有、使用權,正趨于一定的分解、分別對待。具體以怎樣的所有製形式,來代替私有製,以適應生產的高度社會化趨勢,是一個需要探索的實踐問題。實際上,在國家、社會權力介入私有製經濟運作過程的情況下,原來屬于“私有”的部分權利,已經成為一定的“社會調節權利”,私有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具有“社會所有製”的意義。
恩格斯曾經設想︰“大工業及其所引起的生產無限擴大的可能性,使人們能夠建立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在這種社會制度下,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將生產得很多,使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夠完全自由地發展和發揮他的全部力量和才能。”(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這是反思現實而提出的理想情形。現下看來,這種遠大理想的實現,殊非易事,難以一蹴而就。
“因此,很可能就要來臨的無產階級革命,只能逐步改造現社會,只有創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產資料之后,才能廢除私有製。”(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當今社會主義國家,正致力于改造社會、發展生產力,以創造充分豐富的生產資料、物質財富,為每一社會成員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
“讓我們換一個方面,設想有一個自由人聯合體,他們用公共的生產資料進行勞動,並且自覺地把他們許多個人勞動力,當作一個社會勞動力來使用。這個聯合體的總產品是一個社會產品。這個產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而另一部分則作為生活資料,由聯合體成員消費。因此,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發。這種分發的模式會隨著社會生產有機體本身的特殊模式,和隨著生產者的相應的歷史發展程度而改變。”(馬克思︰資本論)社會主義國家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這樣的一個聯合體。資本主義國家,如歐美福利國家,經過共產主義運動的激發,也出現了國家、社會公共機構、公共權力,參與調節社會生產與生活資料分發的情形,社會生產的有機化大大增強。
“只有當社會生活過程,即物質生產過程的形態,作為自由結合的人的產物,處于人的有意識、有計畫的控制之下的時候,它才會把自己的神祕的紗幕揭掉。但是,這需要有一定的社會物質基礎,或一系列物質生存條件,而這些條件本身又是長期的、痛苦的發展史的自然產物。”(馬克思︰資本論)實踐證明,以徹底的人為理性計畫,包辦全部生產與分發活動,難以充分調動生產力,難以滿足人們豐富多樣的生活需要。現下,社會主義國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以稅收、財政等手段參與調節社會生產和勞動成果分發。自由結合的人,有意識、有計畫的社會生活過程,這一理想,有待于步步為營的探索。
“工人階級不能簡單地掌握現成的國家機器,並運用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馬克思︰法蘭西內戰)一切國家機器,都是階級社會的產物,都是階級鬥爭的工具。無產階級在利用這一機器時,必須警惕工具的反撲,即防止國家機器反過來與工農大眾作對,造成異化的情形。因此,必須精確地理解、把握國家的性質、功能,恰當地發揮其作用。“舊政權的純屬壓迫性質的機關予以鏟除,而舊政權的合理職能,則從僭越和凌駕于社會之上的當局那裡奪取過來,歸還給社會的負責任的勤務員。”(馬克思︰法蘭西內戰)
如何保持國家政權為民眾服務的根本性質,防止其異化為一小撮人謀求私利的工具,需要根據現實情況,製訂具體的技術保障措施。孟子曰︰“術不可不慎。”工具、技術層面的一切開發、利用,必須服從人本原則,必須服從共產主義運動的大局;在此前提之下,才能兼顧“純粹的”經濟效率、技術效果。不能簡單化地追求形式上的現代性,趕時髦。“為了防止國家和國家機關由社會公仆變成社會主人──這種現象在至今所有的國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採取了兩個可靠的辦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國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職位交給由普選選出的人擔任,而且規定選舉者可以隨時撤換被選舉者。第二,它對所有公務員,不論職位高低,都只付給跟其他工人同樣的工資。”(馬克思︰法蘭西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