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四、社會主義實踐的必然性

為這篇文章評分
四、社會主義實踐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分工日趨複雜,勞動異化現象愈演愈烈,在資本主義時代達到顛峰。
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之一,就是積累起來的勞動成果,不斷地投入擴大再生產而成為“資本”。
與之相應的另一前提是,失去勞動自主權的自由勞動力(僱傭工人),在資本利用的外在形式之下,通過辛勤勞動,具體生產、開發出每一生產週期的剩餘價值。
剩餘價值源源不斷,新的資本也就得以源源不斷。 “資本是由用於生產新的原料、新的勞動工具和新的生活資料的各種原料、勞動工具和生活資料組成的。資本的所有這些組成部分,都是勞動的創造物,勞動的產品,積累起來的勞動。作為進行新生產的手段的、積累起來的勞動,就是資本。”(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
異化勞動的成果越來越轉化為資本,被異化的勞動力(工人)越來越多,二者互相催生,猶如巨大的車輪,推動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無限膨脹,創造了物質生產的歷史奇蹟。 “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彷彿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裡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馬克思和恩格斯:共產黨宣言)

為了物質生產的成功,人類社會承受了巨大代價,吃足了苦頭。

在資本主義上升時期(如19世紀),資本原始積累的殘酷性,造成了工農大眾的赤貧化;圍繞市場與交易的欺騙、戰爭,帶來社會道德的淪喪,和遍及全球的災難。
這是一段驚心動魄的發展史:圈地運動,包身工問題,獵取、販賣、使用奴隸問題,種族屠殺,鴉片貿易,殖民戰爭與財富掠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馬克思:資本論)
勞動異化、貧富分化與階級分化,進展如此迅猛,很快成為資本主義不堪忍受的力量。即資本主義社會本身,難以承受資本主義生產所帶來的後果。勞動者極度地“異化”於自己的勞動,人類兩極分化為悲慘相對的無產階級、資產階級兩大陣營,不僅使經濟發展遭受週期性商業危機的折磨,也使社會關係受到極大扭曲,人類普遍的人性受到極大壓迫。
為了反抗資本主義造成的人性壓迫,為了取消人性壓迫的根源,為了人本身的解放,共產主義應運而生。
像人類其它文明產物一樣,共產主義也有著從空想到理論、到實踐的演變過程。空想共產主義未能正視人類社會發展的階段性實際,忽視階級社會的長期性,幻想人類全體一下子進入大同社會,因而不能貼近時代,發揮改造現實社會的效果。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立,始終與工人運動的實踐緊密結合,成為科學共產主義的良好開端。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將共產主義實踐推向深入,樹立了無產階級革命和專政的典範。當今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探索過程中。
由於資本主義導致人類社會的極端異化,作為其對立面的共產主義,相應地具有最徹底的批判性,更有消滅異化、解放全人類的現實動力。對比其它任何社會學說,共產主義最有資格成為一種科學實踐。
所謂科學社會主義,就是實踐的社會主義,就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避免一切教條主義傾向的客觀實證活動。 “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縱觀150多年以來共產主義的發展歷史,可以獲得更加深刻的判斷。

共產主義是一種實踐運動,而非憑空想像、既定不變的理想。共產主義力圖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批判一切違反人類本性的社會現實,探索人類協調發展、人性徹底解放的途徑,著手建立新型的社會制度。共產主義的實質,是消滅人類活動的“異化”,實現人性的健康成長,實現人與人和平共進的大同社會。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運動的試驗形式、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之所以只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當今實行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只是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因為當前的實踐結果,距離共產主義理想還十分遙遠,甚至距離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也十分遙遠,肯定不屬於一個理想階段,需要不斷革命,不斷實踐,向著理想靠近。
雖然共產主義是對於資本主義的合理批判,行將啟動人類社會的進步階段,但是並不意味著共產主義將自然而然地、完全以人們的預期降臨。
任何現實的運動,必須遵循實踐的規律。共產主義是人類從未獲得經驗的最新嘗試。它的相關理論不是教條,而是實踐導向的理論,必須與時俱進,以切合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現實需要。
針對資本主義的鼎盛勢力與殘酷實質,鑑於世界市場一體化的形勢,馬克思曾經設想:“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佔統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時發生的行動,在經驗上才是可能的,而這是以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繫的世界交往為前提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
然而,共產主義實踐的許多具體情況,遠非人們所能預料。一方面,資本主義勢力以及一切反動派,都不會自行退出歷史舞台,都積極有為地遏制著共產主義運動。另一方面,作為人類最複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共產主義本身就意味著豐富的內涵與曲折的歷程。
19世紀中葉,人類第一次的社會主義實踐——法國巴黎公社,遭遇失敗。此後,歐洲、美洲的工人運動風起雲湧,但是大多局限於具體的工作待遇訴求,遠未達到奪取國家政權、建立新型社會制度的高度。
“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歷史的重大轉折,往往出其不意地降臨。 1917年,資本主義生產危機所引發的爭奪市場與資源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了俄國社會主義者先發製人的歷史機遇。在列寧的大膽領導下,社會主義者突破了資本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成功地在一個國家之內進行了工人革命,並立即著手建立無產階級政權,探索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經濟制度。
國家政權作為人類社會的階段性制度工具,必須充分發揮其歷史作用之後,才有可能退出歷史舞台。在階級鬥爭仍然存在的社會時期,現實的共產主義者必須充分利用國家政權,保障人民利益。俄國無產階級專政的實踐,正是共產主義運動一次承前啟後的歷史性嘗試。 “在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之間,有一個從前者變為後者的革命轉變時期。同這個時期相適應的,也有一個政治上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國家,只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專政。”(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
人類歷史的舞台,充滿矛盾運動。俄國鞏固無產階級政權、建設強大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需要,使得俄國採用了與資本主義市場調節方式截然不同的計劃生產模式,並取得了始料未及的成就與實踐經驗。俄國社會主義的存在與發展,從對立面,深刻地刺激並影響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迫使資本主義抑制自身的一些致命缺陷,出讓部分領域以吸納社會主義的部分優越性,實質上導致了以資本主義為主、社會主義為輔的社會制度的自我改良。
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後,美國、德國等國家,充分借鑒俄國以國家政權干涉經濟領域的實踐經驗,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並且開始對公民實行基本的福利保障。這些改良有得有失,一方面造就了後來所謂的“福利國家”,使無產階級的基本生存狀況得以改善;另一方面造就了德國“民族社會主義”式的畸形社會,縱容了軍國主義政治經濟制度,帶來戰爭危險。

整個二十世紀裡,社會主義的存在,對於資本主義自我改良的影響,持續而深遠。

資本主義的局部改良,並未改變勞動異化、階級分化的實質。財產佔有的絕對差距更加拉大。無產階級超越自身階層,向著更高政治、經濟、文化層次發展的壁壘,更加難以逾越。資產階級對於政治、經濟、文化的一體化壟斷,更加劇烈,更為成功。 “工資的任何顯著的增加,是以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為前提的。生產資本的迅速增加,會引起財富、奢侈、社會需要和社會享受等同樣迅速的增長。所以,工人可以得到的享受縱然增長了,但是,與資本家的那些為工人所得不到的大為增加的享受相比,與一般社會發展水平相比,工人所得到的社會滿足的程度反而降低了。我們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會產生的;因此,我們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時是以社會為尺度,而不是以滿足它們的物品為尺度的。因為我們的需要和享受具有社會性質,所以它們是相對的。”“假如資本增加得迅速,工資是可能提高的;可是資本的利潤增加得更迅速無比。工人的物質生活改善了,然而這是以他們的社會地位的降低為代價換來的。橫在他們和資本家之間的社會鴻溝擴大了。”(馬克思:僱傭勞動與資本)
資本、財產的私有製度,既使得社會階級兩極分化,也使資產階級分裂為互相競爭的不同利益集團。各個資本利益集團之間爭奪世界市場、謀取壟斷利潤的鬥爭,經常難以和平解決。 20世紀初的40年裡,爆發了兩次驚人相似的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曠古未有的巨大戰爭災難。
由於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被迫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並獲得極大勝利,以及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功,極大地推動了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實踐。從殖民地、半殖民地而紛紛獨立的國家,有了選擇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餘地。世界因此進入了兩種發展模式互相借鑒、互相競爭的歷史時期。
隨著兩種社會制度的平行實踐,世界曾經分化為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兩大陣營,互相“冷戰”。資本主義在世界各國發展極不平衡,還帶來世界各國之間經濟對立、貧富分化,形成“東西”、“南北”差異。這是社會主義實踐面對的世界政治、經濟現實。
分類
未分類

評論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