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藝術家的美學
由
於 2008-05-13 06:10 PM 發佈 (1832 查看)
藝術家的美學
作者:高行健
文章來源:明報月刊2008年4月號(因篇幅有限,本文是節錄的)
「畫中有思,思中有畫」,正好形容高行健先生獨特的繪畫。這篇夫子自道談美學的文章,能增加讀者對高氏畫作的理解與欣賞。---編者
藝術家的美學是創作美學,與哲學家的角度迥然不同。我在《另一種美學》這篇論著中已經提過這種不同於哲學家的美學,其立論來自創作經驗而非思辨。
討論藝術創作的著作歷來有兩類。一類是作家或藝術家用來表述他們的創作思想,像托爾斯泰的《藝術論》,與其說闡述的是他的藝術思想,不如說是他的藝術觀,他並不標榜為美學。還有一類,例如達芬奇的《繪畫筆記》,講的是繪畫創作和技法,可以說是藝術創作的方法論。這樣的方法論還有康定斯基的《點面線》,講的是形式,是抽象繪畫的理論,當然也可以看做是藝術家的美學著作。再比方說,愛森斯坦論及電影的蒙太奇,也即電影鏡頭剪輯的理論,這是一個創作方法,把電影技術變成一門藝術。而布萊希特的《戲劇小工具篇》談的既是他的藝術觀,也是他的方法論。這樣的著作,應該是屬於藝術家的美學。
哲學研究的美抽象 藝術表現的美具體
這種美學區別於哲學家的美學,就在於直接推動藝術創作,是美的催生學。而哲學家的美學則是對已經完成的藝術作品進行詮釋,面對的是已經實現了的美,再加以解說。哲學家不研究美是怎樣產生的,他們只是給美下定義,或者說找出審美的標準,確立種種價值標準。藝術家的美學則倒過來,走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向,研究美怎麼發生,發生的條件,又怎麼捕捉美並把它實現在藝術作品中。這就是藝術家的創作美學與哲學家的詮釋美學的重大區別。
哲學研究的美是抽象的,而藝術的美總是具體的,得實實在在落實到作品中,喚起切實的美感,注重的是感性的生成。音樂也好,繪畫也好,都是感性的。沒有一個抽象的聲音,一個抽象的形象,或者一個抽象的美。即使抽象繪畫,還是有形象,最起碼還得具有形式,而形式也是具體的。
美感與情感的差別則在於是否具有審美的意味。情感是自發的,而美感同時又是能動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取決於觀賞者的態度,令人愉悅的並不一定就美。
藝術領域杜絕空話 作品載體超越時間
一、美無法定義
美的定義是不必要的,再說,美也是無法定義的,只能去描述,而且描述不盡,也因為美的形態千變萬化。
美無限生動活潑,而且出現在當下此刻,美和審美的主體是分不開的。只有審美主體在的時候才有審美,審美的活動是當下此刻的事情,美總是直覺的、生動的,定義框住的卻只是抽象的概念。
美又是可以把握的,可以重複的。美感轉瞬即逝,藝術家卻要通過他的藝術創作實踐,把美實現在作品裡。對藝術家來說,美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個活的鳥,要把它捕捉到,裝進一個形式裡,否則它就飛了,不成其為作品。
二、美感出自個人的主觀感受
美感出自個人的主觀感受,藝術品在某種程度上當然也可當作客體。在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主體和作為客體的作品有所交流,誠然會派生新的詮釋。可第一次美的誕生是藝術家把他個人的審美注入到作品裡,作品才成為一個客體。審美這種個人性,決定了美感總帶有人情和人性。
對藝術家來說,有意義的是他個人的審美經驗,以及如何把個人的這種經驗容納到獨特的藝術表現中去,這就牽渉到藝術家的創作方法和技巧。審美經驗的溝通則不言而喻,藝術家不必顧及。對作品的詮釋與評論是不是藝術家的事又當別論。
三、審美非功利
美感與審美的價值判斷雖然有聯繫,卻是兩回事。美感產生於當下此刻,是生動的、直觀的、情感的,也超越是非和功利。而審美的價值判斷卻來自於某種已經約定的規範,同宗教倫理習俗乃至政治聯繫在一起。到近代甚至引入意識形態。黑格爾的美學開了先例,其後馬克思主義則把審美判斷同意識形態普遍聯繫起來。政治從而引入到藝術創作,政治話語無孔不入,這也是二十世紀特有的景觀。
一個藝術家的創作能否超越現實功利,同樣也取決於藝術家自己。哪怕時尚籠罩市場,而政治功利鋪天蓋地,藝術家卻不為所動,持之不懈,正是這樣的藝術家創作了新的審美價值,寫下了藝術的歷史。
四、藝術和工具理性無關
受到工具理性的影響的理性主義的繪畫,具象畫中有透視法,抽象畫中有幾何抽象,乃至於把一些科學常識和簡便的技術製作引入藝術創作,從而變成遊藝和玩具;或是把工藝設計納入藝術,更是後現代的時髦。但藝術家也可以不接受這種影響。
藝術演變的規律何在?恐怕誰也無法預測。剛過去的一個世紀藝術創作的歷史,至少表明了進化論無法解釋藝術演變的規律。藝術創作倘若遵循工具理性的引導,只會消解藝術中人性的內涵。科學主義在藝術領域裡的氾濫帶來的藝術生產的模式,令藝術創作變得越來越乏味。藝術家還得從科學主義的這種現代迷信中走出來,才可能重新獲得創作的生命力。
五、丟掉歷史主義
丟掉歷史主義,拒絕歷史的命定,是藝術家保持藝術創作性的必要條件。
藝術家把審美感受注入作品的時候,高度興奮,精神飛揚,全然置歷史主義的規範於不顧。也正是在這時候,才可能出現新鮮的感受。發現與驚奇令藝術家本人都出乎意料,一旦找到恰當的形式,落實在作品之中,便超越時代。
人們觀看藝術作品,是否被打動也是此刻當下的事,且不管是三千年前的古希臘,還是當今一位不知名的藝術家,是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和觀者在直接溝通評論。而藝術形象的魅力超越言詞,喚起觀者的直覺,把觀念和意識形態都丟到一邊。
倘若藝術家確有才能,把他的藝術注入作品,作品這個載體就可以超越時間。藝術家完全不必去顧及歷史,歷史不過是一種書寫。
六、顛覆與創作
顛覆與創作是兩回事。把顛覆當做藝術創作同政治革命原本是聯繫在一起的,文化革命也還是從屬政治,徹底擺脫前人,同文化遺產割裂,藝術從零開始或是弄出個零藝術,當然革命得很。二十世紀的藝術革命深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餘波不斷,一直延續到這個世紀的今天。挑釁和顛覆的政治策略變成藝術的創作方法,甚至以這種行為來取代藝術創作。把政治策略引入藝術,藝術活動也變成政治行動的注解。
七、告別藝術革命
告別藝術革命,展望未來,沒有烏托邦,倒也不壞。革命的烏托邦無論在歐洲還是亞洲,都已破產,雖然呼喚重建烏托邦還不乏其人。而藝術革命也並沒有結束藝術,現今再重複對藝術的顛覆,不僅激不起社會的回應,哪怕在藝術家的小圈子裡都引不起談論的興趣。寂寞的藝術家面臨的是藝術市場的全球化炒作。現今藝術家的處境同梵高的時代並不見進步了多少。
貝克特說過一句精闢的話:人類就是一口井、兩個桶。一個桶下去,裝滿水,另一個桶提起來,再把水倒掉。人類的命運大抵如此。這裡沒有理性可言,理性不過是人們對人世的一種解說,企圖用一種尺度來衡量這個無法裁決的世界。荒謬不合理性並非出於哲學的思考,而是人類生存的真實狀態。
藝術家還得回自己的藝術創作,回到造型,回到形象。所謂當代藝術的危機,也是一種意識形態造成的困惑。如果藝術家對社會、也對自己能有清醒的認識,畫還是可以繼續畫下去的。藝術本來就超越觀念,超越意識形態,有自己自主的天地,也就是形象。回到造型,繼續再畫,藝術的領域裡得杜絕空話。
形象通往意境喚起感受 藝術家無限表現的可能
八、藝術形象獨立於語言
作為藝術形象,哪怕再簡單的形式,也大於語言。藝術依賴的是造型,離不開形式。形式才是藝術的語言,藝術形象則在形式的基礎上構成。形象可以獨立自主。
把繪畫變成文學的詮釋,不是繪畫的上乘。觀念和語言進入藝術,用造型來圖解觀念,或是把文字書寫到畫面上,就開始落入觀念藝術的窠臼。觀念藝術的極端以言詞來代替形象,則導致藝術的消解。陳列一些現成的物品,借此來宣講哲學,當然也只能是粗淺的觀念,類似簡單的智力遊戲。如果藝術家就這樣輕而易舉的要取代哲學,充當哲學家的角色,顯然也枉然。
九、形式的涵義有限
藝術的抽象是可行的,但有個極限。藝術的抽象到語言概念,卻可以抽象到形式,而形式是造型藝術的最低限度。脫離了形式,造型藝術也就不存在了。
形作為造型最基本語言,固然可以變化無,從組合到結構乃至於解構,有種種的可能;但同時又應該認識到,形式的涵義畢竟有限,極限藝術便是對形式主義的補充。在抽象藝術出現之後,簡約以極少的造型手段,重新構建起碼的形象。然而極限也還囿於觀念,也還是一種形式主義,造型受到約束,無法充分展間。
十、回到形象,自立方法
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沒有不可逾越的法則,「無法至法」應該是藝術家亙古不變的真理。藝術家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即使有規範,也是自立規範。
一個藝術家要想得到最大的創作自由,就要擺脫種種陳規和觀念,最好是沒有主義,擺脫意識形態的束縛,也不受時尚潮流左右,忠實於自己的審美感受。
主義與方法之爭是藝術評論的事情,藝術家也去辨這種是非,進入爭論的話,是最糟糕的事。不但破壞創作情緒,而且是一個陷阱。藝術家要贏得自己的創作自由,最好不爭論,靠邊站,由媒體去評論,讓藝術市場去喧鬧,儘管走自己的路就是了。
靜觀大千世界並內審自我,藝術家會得到一番清明的視覺形象,他想要表現的東西也就看清楚了。
十一、在具象與抽象之間
具象與抽象,這樣一種簡單的分類也出於觀念,而非來自視覺的經驗。
如果說抽象繪畫的出現主要訴諸形式,走向幾何造型。譬如,塞尚和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後期的抽象抒情和抽象表現則走向情緒的宣泄。而當代的具象繪畫的主要方向則是照相寫實,盡可能清晰精細,客觀化而排除情感的投射。具象與抽象從觀念到藝術實踐,兩者涇渭分明。分野既來自形式主義的觀念,也不符合視覺經驗,其實忽略了在具象與抽象之間還有一片廣闊的天地,且不說處女地,有待開發。
十二、內心的視相
所謂印象,並不等同於視覺直接得到的影象,它已經戴上了主觀的濾光鏡。印象派繪畫比自然光線下的色彩更為鮮明,其實已經是內心的視相,並非對自然的摹寫了。然而,後期印象派越來越強調色彩,至了野獸派的馬蒂斯,色彩的強烈對比成了繪畫的主要語言。
所謂心象,也如同印象,同樣訴諸形象,只不過後者來自對外界的觀察,前者則是內視的結果。這些幽微恍惚的內心景象,空間虛幻難以捉摸,色彩暗淡無法把握,近乎黑白,影象也游移不定,瞬息萬變如同夢境。超現實主義繪畫對夢境和幻想這種非理性的造型,使用的卻還是傳統的繪畫語言,遠近關係的透視、空間的組合、光源和陰影,都確定不移,只是對夢境的一番再創造。
在具象與抽象之間的這種瞹昧性,恰恰掩蓋了一扇隱蔽的大門,一旦打開,幽深不可測。
十三、提示與暗示
提示與暗示正是打開這扇大門的鑰匙。
把提示作為一種獨特的創作方法提出來,而方向則介於具象與抽象之間,會給境與心象找到一種更為貼切的造型語言。形象的瞹昧喚起的聯想更接近內心的視相,空間與景深恍惚,光源又不確定,視相與情緒糅合在一起,較之摹寫自然的再現,這種內心的投射的影象更為主觀,畫家可以再造一個情緒的或精神的自然,把感覺變成可見的畫面。
暗示較之提示更微妙,更能調動想像力,不管是從畫家的角度,還是作品完成之後,從觀者的角度來看,都留下揣摩和冥想的空間,這種方法也不於抽象表現的那種隨意和情緒的宣泄,畢竟有形象作為依據。而這種形象又不同中國水墨的寫意,不以筆墨情趣為希足,還要講究造型,只不過這種造型更微妙,剛剛喚起圖象,不去確定細節,似像非像,或影影綽綽,肉眼難以看盡,發人深省,令人玄思,也正是這種繪畫追求的境界。
十四、意識與境界
造型藝術訴諸視相而超越語言,如果喚起思考,則是一種形象思維。這種思維當然也可以轉譯為語言的表述,但首先是一種難以命名的境界,語言的轉譯也只能勉強為之,給一個大致的解釋。藝術家是通過形象達到意境的,觀者也是由形象喚起類似的感受。
境界是一種特殊的審美經驗,來自藝術家的清明的意識,既排除觀念,又超越自我,用的是一雙慧眼來加以審觀。這也是出於一種內視,或者說用心來看,達到的這種超越現實的圖像,或空寂,或森然,或明淨悠遠,或令人震驚。
十五、有限與無限
每一門藝術都有個限度,也是這門藝術存在的條件。文學離不開語言,小說離不開敘述戲劇離不開演員的表演。繪畫離不開二度空間的平面,這造型的空間。藝術家得承認這個界限,在這種限定下去尋求藝術表現的自由。而自由也不是目的,藝術家爭取自由是為了在創作上充分實現他的夢想,藝術家得有這樣的夢想,否則只能做一個工匠。
黑格爾的哲學和美學預言歷史和藝術的終結,二十世紀藝術的革命家們一再宣告繪畫已死,或是反藝術,或是零藝術的來臨,而現今許許多多的畫家依然默默在畫,人類至少已有一萬七千多年歷史的這古老的繪畫卻並沒有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