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喲!」黃文山壓低嗓音,在暗夜裡驚叫了一聲,鮮血從手指直沁出來。他顧不得刺痛,心裡頭還是一陣興奮,熟練地拿起追蹤器在赤背松柏根的肚皮上掃瞄一下,發現沒有訊號反應,確定是新伙伴,隨即為牠植入晶片,編號「八○四」。
 十年來,他在台東蘭嶼為俗稱「赤背根仔」的蛇類製作身分證,已經超過八百隻了。

 「蘭嶼的生態系很獨特,赤背根仔扮演生態平衡的角色,牠的行為很有特色,這是研究人員一輩子也不一定碰得到的機會呢!」四十四歲的生態研究人員黃文山一提到赤背根仔,就有股莫名的興奮。

 他說,剛到蘭嶼作生態調查時,偶見一隻赤背根仔鑽進沙堆中,好奇挖掘,竟然是窩保育類的綠蠵龜蛋,讓他驚奇不已。從此被赤背根仔深深吸引,經常搭乘小飛機來回蘭嶼,透過晶片追蹤,為蛇代言。

 赴美深造 為解蛇吃龜蛋之謎 為解開「蛇吃龜蛋」的世紀之謎,更攜家帶眷赴美國投入世界最著名蛇類生態演化專家Harry M.Greeae門下,兩年半拿到康乃爾大學的生態學博士學位,指導教授對赤背根仔生態也很感興趣,兩人將一起發表這篇改寫蛇類生態的論文。

 黃文山三年前返國後,為了讓台灣生態研究成果在世界上揚眉吐氣,全心投入為赤背根仔植入晶片的超級任務;他信心滿滿說「這個特殊家族,一定可以為台灣創造新的生態奇蹟」。

 目前任職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黃文山,是動物學組專攻兩棲爬蟲類的副研究員,大學和研究所都讀東海大學生物系,彰化溪湖鄉下長大的他,昔日聽到青蛙被蛇咬而哀鳴,都會挺身驅蛇救蛙。

 但是赤背根仔專吃國際保育類鼎鼎大名的綠蠵龜蛋,豈非罪大惡極?黃文山卻認為,赤背根仔適度的以龜蛋維生,可抑制大量孵化;如果更多的海龜到蘭嶼產卵,反因製造更多佳餚美味,招來老鼠、白鼻心、鳥類等更多大型動物,而讓自己遭到加速滅絕的命運,影響蘭嶼全島爬蟲類的生存。

 蛇牙開罐器 只吃蛋黃棄蛋白 每年六到九月,是綠蠵龜上岸下蛋的季節。像是候鳥般的黃文山,會準時飛到蘭嶼,在海邊徹夜記錄、守護,奮勇抓蛇。今年他一口氣為一百隻赤背根仔植入晶片,他預估明年會再回來原地吃蛋的蛇,至少也會有五十隻。

 為了守護赤背根仔,黃文山在蘭嶼海邊不知度過多少漫漫長夜,他最興奮的一個晚上,曾看過廿窩龜蛋,沙灘上蛇影幢幢,讓他忙翻天,但摃龜的機率也不小,有時枯守到天明,仍一無所獲,心情起伏,全被赤背根仔所牽引。

 黃文山談起赤背根仔,眼睛發亮,八百多隻蛇孩子,如數家珍,他最得意的發現是,赤背根仔會用獨特的「開罐式」吃龜蛋。他找到好幾個有開口的蛋殼,佐證赤背根仔對龜蛋下手時,先利用尖銳上牙固定蛋,再用鋒利下頜齒割破蛋殼,然後將頭伸入蛋殼內,吸食蛋黃,不吃蛋白。

 黃文山還發現,赤背根仔搶吃龜蛋,經常上演雌雄大戰,他描述洞中決鬥過程,簡直是驚天動地,一陣廝殺後,落荒而逃的往往是公蛇。他說,母蛇厲害的是,會利用斷尾策略,取得龜巢主控權。

 黃文山長期觀察,對赤背根仔在近米深龜巢吃蛋情形,瞭如指掌;他說,蛇在不見天日的洞中,眼睛派不上用場,爭地盤必須靠嗅覺,赤背根仔尾巴附近的泄殖腔會分泌一種刺激性的臭味,而成為攻擊鎖定的目標,受傷部位因此都在尾巴,甚至咬斷。

 四條公蛇 打不過一尾母蛇 他對公母赤背根仔構造的研究也很透澈,母蛇尾短且細,被咬斷沒啥關係,公蛇就不行了,牠的生殖器藏在尾巴前端,並有肌肉與尾部相連,尾巴一旦被咬斷,痛楚程度就好像人的命根子被咬斷一樣。雌雄纏鬥時,公蛇避免無後,當然逃為上策。

 黃文山最多看過四條公蛇同時自一龜蛋窩分頭逃竄,不禁為牠們碰到「恰查某」叫屈,而獨自享受美味的母蛇,卻因飽食過度,吃到蛋黃自鼻孔中溢出;也因此,母蛇體型大,公蛇嬌小,體重甚至差到兩倍以上。

 黃文山在蛇的身上看到不少新鮮事,他說,全世界兩千七百種蛇,唯獨蘭嶼的赤背根仔會有互咬行為,也因赤背根仔的吃蛋行為,導致蘭嶼的長尾南蜥演化出也是全世界獨有的護幼行為;小小一條蛇,竟有如此豐富的世界級的演化生態,確實令人驚豔。

http://times.hinet.net/news/20061030...35f3fd8c5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