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漁農自然護理署蝴蝶研究小組
-
辦公室發生「走蟲事件」
至於另一位自然護理主任黃廣潮(Alfred),因要陪伴女朋友到野外研究,未加入小組前已對蝴蝶有所認識,原來,他從前是害怕毛蟲的,但經過無數次接觸及飼養的經歷,現在已能夠適應,並樂在其中。他透露,觀察蝴蝶 的竅門,是到一些特別適合蝴蝶棲息覓食的地方,以及認識蝴蝶蟲的主要進食植物,便可增加觀察到稀有蝴蝶的機會。
Alfred在辦公室飼養毛蟲時,曾發生「走蟲事件」。他說:「當時在一個盒內養了數條蝴蝶蟲,幾日之後,發現少了一條,盒子明明很牢固,難道牠們蟲吃蟲?其後在一個資料夾上,發現一個蝴蝶蛹,相信是該條出走的蟲所結的,便小心地將之拆下來,放在另一地方,結果其也成功化蝶。」
日曬雨淋的獎勵──發現蝶蹤
自然護理主任施慧中(Phoebe) 喜愛蝴蝶多變的形態及繽紛的色彩,初加入小組時,第一件事便是認識蝴蝶的分類。她說,目前香港蝴蝶分十個科,體形最大的是鳳蝶科,最小的是灰蝶科,弄蝶則最似飛蛾,要靠呈鉤狀的觸角來分辨。她謂,由於與蝴蝶建立了密切的關係,對蝴蝶的敏感度也大大提高,即使在中環鬧市有蝴蝶擦身而過,也會立即觀察其所屬的品種。她謂:「對我來說,即使是很普通的品種,只要是我自己的新發現,都會感到很高興。」
Phoebe稱,在研究蝴蝶期間,最辛勞莫過於日曬雨淋的野外考察。曾經在野外研究中途遇上大驟雨,由頭到腳盡濕透,當時曾想過放棄繼續前進,但當有蝴蝶飛過,便隨即打消此念頭,繼續冒雨而行。「以前在34度的高溫下,是不會提起背包上山的,而今每當汗流浹背之時,
忽然看見蝶蹤,便覺得是一種辛勞的鼓勵,之前所花的氣力都是值得的。」帶著滿足感的她如是說。
濕地公園主任李佩琪(Vinci) 後期才加入蝴蝶工作小組,可謂組內的「小師妹」,每次在野外考察,觀察蝴蝶的不同形態及舞姿,都是增進功力的機會。她說:「因為蝴蝶色彩繽紛,所以選擇加入這小組,入組一年多,現在最有信心是分辨鳳蝶,但也要努力辨認其他各科蝴蝶的特徵,以便『進級』。」
-完-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