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覺得:

(1.)許多動物文學,是指特定時空背景下,人類文化對動物的主觀認定;並轉而藉此描述作者對人類自身行為的觀點,期望對文化有所影響,所以是一種回饋(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收集與改造)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比方說,古人認為鼠代表奸臣,所以廣泛在文學作品中用鼠代稱奸臣,凡夫俗子就會因為身為人類的自傲心理而有所改進。

(2.)某些動物文學,涉及偶像崇拜的元素。所謂的圖騰崇拜,在起初是一種自卑、迷戀與恐懼心理的混合,進而轉變為一種好奇,有時候最終會變成自我認同,甚至是一種力量的來源,這種力量的追求存在於全世界的民族之中,隨著時間推移也只是改變外觀,本質沒有改變,因此多少也是有科學上的機制存在。依照腦部的解剖學,人類的腦部結構包含魚類腦(第四腦室,腦幹)、爬蟲類腦(第三腦室,邊緣系統)、哺乳類腦(第一腦室,大腦髓質與小腦)與靈長類腦(大腦皮質),大腦分為兩個半球與八片腦葉,並有胼胝體連接兩半球;其中人類腦為大腦皮質前方兩片額葉,卻有特殊的機制:只有右額葉直接連接到其他區域,左額葉僅能接收電訊號,卻是自我意識的所在(就像人工智慧晶片),左右額葉的電訊號(腦波)頻率必須相同(5~10赫茲)才能使左額葉的意識喚醒其他區域的意識,也就是體內的另一個人與獸、蜥蝪與魚的意識,而這樣的同步就等於是將原有的意識容量(就像電腦主機裡的CPU)直接擴充二到五倍(目前已知最聰明的人類,一生使用過的腦容量為20~25%),並且直接操作生理機制,提升受器與動器的效能,圖騰崇拜或許可以被解釋為達到此目的的手段之一。至少,個體的人不會去做沒有報酬的行為,而圖騰崇拜是可能發生在獨立個體身上的。總結以上的推論,含有圖騰崇拜元素的動物文學,含有作者對自己、對其他物種的意識認知,以及對於原始力量的嚮往。但是小生覺得這樣的機制與手段可能尚不完備,未來會繼續探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