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棒的教學文章啊(笑)。
有時候為了讓劇情走上軌道,不得不帶起某些平悶的描寫。
我經常都在苦惱這個呢。寫了會讓文章變悶,不得故事就斷開了。
感謝翔氣分享這些實用的方法喔。
多分享一點心得。有時候活用修辭手法也能讓文章變得生動喔。
通感
以另一種感官角度描寫原有的感受。
例︰微 風 過 處 , 送 來 縷 縷 清 香 , 彷 彿 遠 處 高 樓 上 渺 茫 的 歌 聲 似 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以聽覺(歌聲)通嗅覺(清香)。
例︰紅 杏 枝 頭 春 意 鬧。(宋祁《玉樓春》)
以聽覺(喧鬧)通視覺(紅杏)。
例︰風 隨 柳 轉 聲 皆 綠 , 麥 受 塵 欺 色 易 黃 。(嚴遂成《滿城道中》)
以視覺通聽覺。
雙關
借助語境使文句具雙重意義。
例︰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
最後「道是無晴卻有晴」含「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意思。
例︰四面又明明是寒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魯迅《風筝》)
寒威和冷氣既指天氣,也指當時保守的社會。
呼告
對不存在或抽象的事物對話。
例︰碩鼠!碩鼠!無食我黍。(《詩經.碩鼠》)
例︰我的天!為什麼總是這樣?(在電視裏常常看到XD)
拈連
借助語境,把原本只適用於甲的描寫拈到乙身上。
例︰我兩眼雖盲,可心不盲!
這是敝茶N年前買的語文工具書上學回來的。
這些修辭手法不普遍,但同樣對文章起修飾的作用。
當用比喻、擬人、排比用到快爛掉的時候,活用其他修辭手法也可以使文章變得吸引唷。
(不過這些修辭比比喻、擬人來得難用就是了。我也沒用過好幾回。)
最後要跟翔氣說聲不好意思。
閣下的《渦流球》我都有在看,但因為敝茶正值期末考的關係,實在沒辦法很細緻地閱讀,也不希望就此草率留言。
等到20號期考完畢後,我會從頭再細看一遍的。我就先欠你一篇閱後感好了(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