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狼在其他論壇上看到這些分析資料 感覺很有意思喔
的確哺乳動物裡好像沒有藍色或綠色的動物呢!
但是鳥類 魚類 爬蟲 昆蟲 卻都有藍色綠色
大家看看這些分析是不是很有道理
如果有自己的推論也一起來討論吧~![]()
視覺上的說法:
視網膜上有兩種視覺細胞,視杆細胞和視椎細胞。視杆細胞對光敏感,但沒有色覺,在黑暗的地方視力強。視錐細胞對顔色敏感,但對光不敏感,在黑暗的地方視力差。
哺乳動物大多數是視杆細胞多,視椎細胞少的,這樣在夜裏一樣看得很清楚,但大多數是色盲。
猿猴和人類視杆細胞少,視椎細胞多,(其實也只是相對的多和少,人有700萬視椎,1.3億視杆)所以色覺好,但夜裏看不清楚,這是爲了識別已經成熟的果實類食物。 兩樣不能都很多,視網膜地方有限
而大多數大型哺乳動物看到的只是花紋,沒有顔色,像黑白電視機裏那樣。
老虎、豹身上的花紋,能讓大貓身體的輪廓看起來模糊,在樹叢、草叢裏隱蔽自己
斑馬,瞪羚等食草動物身上的花紋,能使食草動物身體的輪廓看起來模糊,在一群食草動物中,捕食它們的動物不容易選定目標。
臭鼬和蜜獾身上的黑白分明,可以警告食肉動物不要碰它們,如果碰的話,它們會用臭氣彈自衛。
進化的目的性本身不是很好解釋的,都是猜測而已。動物具有特殊的顔色一般主要都是因爲這樣的顔色對生存有一些好處,主要有兩個方面,要麽是爲了隱蔽而不易被發現,要麽是爲了顯眼容易被發現,後者則又包括警告敵人的作用或者吸引異性的作用。
對於本身色彩感不好的動物來說,顔色主要是用於僞裝而不是炫耀,因爲同類看不到顔色,而哺乳動物也沒有毒,不需要警戒色等。用綠色僞裝的動物主要以小型動物爲主,而小型哺乳動物則恰恰是主要在夜間活動的,所以不需要綠色。而較多在白天活動的較大型的哺乳動物則更多是用斑點或條紋等的形式來進行僞裝的,因爲以這樣比較大的體型,斑點或條紋的效果可能要好於綠色的效果。林下的動物也相對比樹冠上的動物更適合斑點或條紋,而哺乳動物生活在林下的又恰恰比較多。相比之下,白天活動的行動比較遲緩的樹棲哺乳動物出現綠色的可能性大一些,比方說樹懶。
毛的結構的說法:
大多數哺乳動物不是綠色的原因,是哺乳動物的毛的結構,不能很好的反射波長較短的藍,綠色的光線.
而且,哺乳動物身體的蛋白質結構也決定了它們的毛發沒有鱗片狀的晶狀結構,而那樣的結構正是構成鳥的羽毛和魚,兩棲爬行動物的鱗片呈現藍綠色的東西.
至於樹懶,只不過是有綠藻寄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