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正剛(暨南大學曆史係)


內容提要

明清時期,我國西部地區自山西、陝西經四川到貴州、廣西以及雲南等省均發生過程度不等的虎患,給人民生命財産造成嚴重損失。本文認爲,虎患既與社會動蕩有關,又與山地開墾導致的環境惡化有關。康熙中葉以後,西部地區虎患日漸減少,說明其社會發展已步入正軌。

虎是凶猛而又危險的獸類動物,人稱獸中之王。所謂虎患是指虎對人及其家畜的襲擊。目前史料關於中國境內最早的虎患記載,就發生在西部地區,秦昭襄王時“白虎爲害,自秦蜀巴漢患之。------虎曆四郡,害千二百人。”[1]這之後文獻對西部虎患記載頗少,如宋太宗至道元年陝西“梁泉縣虎傷人。”[2]明清西部虎患的嚴重空前絕後。本文通過地方志、筆記、文集等資料,對虎患與明清西部的發展結合考察,希望能對當今西部開發提供點借鑒。


陝晉地區

點擊以顯示隱藏內容


四川地區

點擊以顯示隱藏內容


黔滇桂地區

點擊以顯示隱藏內容


總之,明清時期,我國西部地區沿山西、陝西經四川到貴州、廣西以及雲南等相互毗鄰的省份均發生過程度不同的虎患,對人民的生命財産造成了嚴重的損失。虎吃人習性的養成,既有環境關係,也有人爲因素。自然生態係統的破壞,野生動物數量減少,虎覓食較難,在找不到野食情況下,迫不得已才去接近居民生活區,盜食家畜乃至襲擊人。虎患的出現,顯示了當時人口壓力不斷加大,山區的開墾不斷向縱深方向深入,大面積的山林資源被破壞。人口對山地的開墾必然導致環境的破壞,不僅影響了動物群的數量,甚至造成某些動物種的滅絕,老虎生存的食物鏈被破壞。康熙中葉以後,西部社會經濟已步入發展正軌,這之後雖偶有虎患發生,但已構不成在廣泛的地域內造成威脅,這說明人類的濫墾荒山與過度的捕捉老虎,使虎的數量在急劇減少並瀕臨滅絕的危險。明清虎患的消長,對今天西部開發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土地開發與保護野生動物的關係或許有警示作用。環境與自然資源,是人類及一切動植物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保護自然環境,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環境,是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本任務。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除了進行人口控制外,還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環境,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點擊以顯示隱藏內容


===============================================

好懷戀那段華南虎還有很多的時期啊(喂,說得就像自己已經很大了似的)
雖然那時,不管是人還是老虎都是在不堪回首的血腥記憶
但至少
那時還有很多華南虎……(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