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災難才不會像2012演的那樣,來得那麼突然。我們是溫水裡的青蛙,慢慢被煮熟。
§
這世代,眼淚因為流得太多,而變得十分廉價;乾得太快,而顯得不夠誠懇,並且虛偽。相比之下,嬉笑怒罵似乎更為真誠。讓我們笑吧,讓我們怒吧,嬉笑怒罵一切的殘酷與謊言--不要哭。
§
讓自己心腸冷硬,表情凝固,對一個迎面向你走來,謙卑地向你要求一張發票救救老殘窮的志工視而不見;倘若不想做那麼絕,便對她擺擺你的手,表示拒絕施捨,拒絕救援。你很難不心痛,不覺得自己不殘忍,但是拒絕這個動作做起來很輕易。然後,你遺忘--這同樣也很輕易。
§
飄雨不終朝;一切強烈的情緒都不會持續太久。(因此顯得不夠真切。)
眼淚會乾,怒氣會消,你也不能一直仰天狂笑到肚皮破裂。
§
過去文學把性排除在外固然不對,可是現在文學的性過於氾濫,多得令人作嘔。
§
寫現代小說並不是為了證明人是比百頭巨人還要狂暴的怪物,而是虛構出比百頭巨人還要狂暴的人。不是證明,而是虛構--虛構比證明還要偉大。
§
我是說故事的人,不是講道理的人。我思想貧乏得可憐,無法對現象發表長篇大論。(因此最適合我的文體是格言。)
除了呈現因投射在我波心上而扭曲的浮光掠影,你不能再叫我寫其它東西。
§
人在荒野,「拓荒」。(砍雜草。)
雜草反過來,在我們的城市裡「拓荒」,有何不可?
(從雜草的角度看過來,我們的世界才是一片荒蕪。)
§
為什麼,初升的月球有如黃疸?為什麼,純真小貓的吸吮,會激起手指主人的官能情欲?為什麼,月的光輪在天上,有如洞的往上凹陷?為什麼,激情的貓叫像人類嬰兒的啼哭聲?
§
理性其實並不「理性」,它只是比「感性」還要複雜一點的機制。
(問:機制?
答:沒有什麼意思啦。不過你不覺得用這個詞聽起來很有學問嗎?只要聽起來很有學問的,不都被視為「理性」?)
§
「優」在中國古代,有「演員」的意思。
優等生。
§
道德觀念是「偏見」的一種。
§
「偏見」這個字眼的存在實在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就我們對「偏見」下的定義而言,任何見解都是偏見,任何見解都是片面的,任何見解都具有被接受之後,便使接受者排斥與之相反者的性質。
(注意!這裡有個陷阱:我說「就我們對它下的定義,」我們真的對它下過什麼定義嗎?我在這裡對它下的定義,等同於你對它下的定義嗎?「偏見」的定義是否真是「片面的,具有被接受之後,便使接受者排斥與之相反者的性質?」它是否有個原初定義,是當初造這個詞的人下的,在訊息傳遞的過程遭受我們的扭曲,以致眾聲喧嘩?當初造這個詞的人到底有沒有對它下定義?)
§
不管是多麼正確的見解,若是遇到與之相反或看似相反的見解,不管對方是否正確,兩者必然相斥。
§
有時與人互動是一件困倦的事,儘管它是靈感相當重要的來源。也許事實正如海明威所宣稱的,就算是小說家,也有對觀察人情世故感到厭倦的時候。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