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散文] 醜陋而卑賤的格言(2015/4/23終結)
-
醜陋而卑賤的格言
§
在探討宇宙本質與實然的事務上,科學已然取代哲學的形上學領域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儘管科學公理依然有所不穩,如同日本學者竹內薰所言:「99.9%都是假設。」但科學公理的真偽並非光靠理性的思索與辯論就能處理,而更講求現實中的證據。科學上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便是在現實中尋找證據以證明理論。也因此科學知識比哲學知識更堅實,更取信於人。也是因為需要「證據」的緣故,科學尚無法染指倫理學。倫理學是哲學的最後陣地之一。哲學尚未死亡。
§
「應該」這個詞,不過是出自「感情」罷了。
難怪休謨的哲學是一條死巷,就算康德再怎麼不服,也不得不提出「道德指令」這項說法--「道德」只是「指令」,不是客觀定律。
§
我們必須將「社會科學」與「倫理學」分開。且以心物二元論先將科學粗淺地分作兩類:以「物」為研究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心」為研究對象的「社會(人文)科學」。自然科學著眼於宇宙事物的實然,社會(人文)科學著眼於人性的實然。而就算是研究「心」的社會(人文)科學,其研究的「實然」:從人性所表現出來的多種現象與實例中,歸納出人性的某些「趨向」--與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毫無關聯。
§
自然科學:「宇宙應該是這個樣態。」
社會科學:「人性應該是這個樣態。」
以上兩者為假設。
倫理學:「人應該要這樣做。」此為指令。
§
客觀上不存有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應該」與人性的實然符合的必然。對「存天理滅人性」的不容許,或叔本華說「世界即意志」卻又在倫理學上反對意志,都只是出於「感性」。老話一句:你無法用「不符自然規律」來反對一個行為。倫理學無關乎科學,它是一種提倡,一種信仰,與一種選擇。但對人來說,有「證據」才會「信仰」,〈約翰福音〉:「你看了才信。」
§
以上文句夾雜西化的中文語法,如「科學上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我原可寫為「科學處理其研究對象的方法學」,但在歐美語法中,「科學」不能「處理」(這是給「人」用的動詞)對象。為什麼這裡不用完全的中文語法?因為在這裡討論的是來自西方的學問。我們無法肯定,使用不符合西方語法的中文語法討論西方的學問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也許哲學如同維根斯坦所言,只是不精確的語言引起的一連串誤會。
然而,以上文句也夾雜了中國的元素,如以「存天理滅人性」來指稱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與人性的實然相違背的現象。
§
關於國家與民族的論述也是一種倫理學上的應然指令:你是中國人。你是臺灣人。臺灣人應該做什麼,應該說什麼語言。
§
「實然的」比不上「應然的」陳述炫麗。社會事務與意識型態,是小說者流的敘事,無關自然的「實然」。這裡不得不讚美我們高等中學的教育分組,把學生分作「自然組」以及「社會組」,反映出實然與應然分割對立之真理。
§
政治人物製造神話。政客就是小說家。我們來看希特勒,我們來看史達林。我們來看毛澤東。他們仍被某些他們的忠實信徒稱為「偉人」。他們的確抓住國家意識的論述,控制住整個國家的意向。而他們的論述無關「實然」。即使他們謊話連篇,只要人民相信,就會產生出令人炫目的巨大力量。
此篇文章於 04-09-2017 02:45 PM 被 狼狗傑 編輯。
發文規則
- 您不可以發表新主題
- 您不可以發表回覆
- 您不可以上傳附件
- 您不可以編輯自己的文章
-
討論區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