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下兩段話出自批評我寫的這些格言極為中肯的forget:
「是否這些格言的撰寫者,與閣下所描述的那些先知預言者一樣,他們渴望自己的格言就是真理,渴望自己的格言可以成為真正的箴言,但其實禁不起不同角度的驗證。」
「格言可以再三思考然而覺得很有道理,正如聖經箴言一般經得起考驗,但如果經不起考驗,的確是醜陋而卑賤,但並不是先說自己的東西醜陋而卑賤就可以自命為任何更高貴的詞彙。」
我敢說我寫的這些格言若是失傳,無人再讀,這兩段擲地有聲的批評依然會流傳下來。
儘管我看到這些批評的當下一點都不高興。
§
這是一個S的世界,只有當M才會活得快樂。
§
我未見如來而白佛言:勸人不爭,不如不勸。若勸人不爭,則為人說:「勸人不爭者,實非不爭者。」
我未聞如來而聞佛告我:是也,「勸人不爭者,實非不爭者。」若勸人不爭,為人說:「勸人不爭者,實非不爭者。」則說「是也。我勸人不爭,實有所爭。」
§
書是一種觸發思考的工具,不一定能提供你要的答案,答案要自己去找。
§
叔本華把生命中的痛苦和厭煩看作不同的兩件事,沒有痛苦就會厭煩,為擺脫厭煩而追尋刺激又會痛苦。
難道痛苦與厭煩不會是同一件事嗎?
§
偉大的思想體系蘊生自對世俗的絕望與嘲諷。
§
先有秦,後有漢。秦雖暴政,統一天下,方有漢興。天下先統一,後有治世。
§
你吃夠了,真的會有感覺告訴你不要吃了。要不要停下來以免吃得過量,就是你自己的決定了。
§
我們擔心惡運,其實期待惡運。惡運發生了,我們也可以很高興:發生了,就不必再擔心了。
§
智慧的處事原則不必多。一條座右銘應對萬事,照樣有萬般不同的應用變化。做人可以簡單,畢竟事情夠複雜了。
§
不要把個體惡行歸咎於他所屬的社群所造成。雖然社群的確會影響其成員的個別行為。
§
提及社群間的差異性不一定就等於歧視。只是對差異性的認知與歧視之間的分野實在難以掌握。
§
不在乎別人的眼光,要麼特立獨行,要麼無恥,那是有好有壞;然而過於在乎別人的眼光,甚至,在別人的視線下,做自己認為對的事還覺得羞恥,那真的是件徹徹底底的壞事。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