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以獸為主角的小說,是必須對特徵詳加描述的,雖然在非獸圈的讀者群中難以引起共鳴,但是如果要一直強調特徵,有時難免流於累贅,舉例來說,如果我一直強調主角的尾巴甩來甩去,在情節上是蠻厭煩的,但是如果是在各個情境中,創造出不得不使用這些獸特徵的情節,那就不一樣了,這一點要看作者建構劇情的能力。
獸人和普通情節的人差不多,這點是我要辯駁的,這歸結在一個在狼版吵不停的話題,「是人?是獸?」看過沈石溪的動物小說系列和藏獒,以及尖牙與利爪,這些很多是以人的角度去寫的,尤其是尖牙與利爪,更是完全的龍皮人心,生活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但重點來了,他們這些作品,看起來並不會像小傑文中所述的部份獸文那樣,徒用獸名。我認為,該在意的,並不是獸不獸、人不人的問題,因為直接了當的說,你所認定不是像是「只有外型與人不同,其他方面卻和普通人類沒什麼兩樣」的文,也是由人手寫出來的,要作到完全沒有人性的移情,根本不可能。
例如狼給人的印象是孤傲,但實際上真正的狼是群居而且有階級的,由這樣來界定狼的形象,想寫一篇狼文,在形象定位上的弱點太大,而且無法規避「難道真的就是你寫的這樣?就算是,難道就不能有變化嗎?」的問題。所以我認為,該是要檢討劇本文的問題,真正讓獸文學窒礙難行的,是普遍缺乏學習的心態,誰說寫獸文不能參一點泰戈爾?不能加一些離騷?或者是黃春明、朱天心?甚至是九把刀的豪快、星子的細膩呢?
會發劇本文的,普遍都在寫成之後,缺少了看一遍,確定這是不是別人能看的東西,結果就出來一篇情節緊湊、脫皮斷骨,讓人不知所云的怪異篇章。(我自己在趕稿時,也犯過這樣的錯,甚至過去也常犯,希望以後能改進)這並不是寫作時所樂見的情況,詩發於心,文起於情,若沒有人情,那文不成文也。如果真要屏棄所有人性,那麼,最合格的獸文,該是偽基百科的喵這個條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