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識的代入和瑪麗蘇傾向──如何避免或修改瑪莉蘇
英文原作:Sebastian
翻譯:本人(煙色記憶)
結論是我只做了繁簡轉化跟排版
----------
我多次聽說過:自我代入是同人小說的痛苦根源,任何流露出自我代入的蛛絲馬蹟的小說都應被定義成失敗的作品。我曾一度相信這句話——大約半年之久。
而現在的問題是,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麼幾乎所有的同人小說都會在最開始就被排除在優秀作品之外。我們所塑造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或多或少會融合些許自己的性格碎片。因為除此之外,我們很難找到其他的方式來令自己筆下的角色更為鮮活。
如果我們沒有在人物性格中滲入絲毫自己的感觸,那麼這些人物很可能成為難以令人銘記的虛構卡片。而妙計則是,用不同的碎片進行各種排列組合,從而防止所有人物都成為作者自身的複寫和翻版。
佛洛依德相信,任何文學作品最初都是自我意識的代入,任何情節都是為了自我願望的滿足。而它們的唯一不同之處在於,佛洛依德認為,作者能夠怎樣用作品內涵的社會價值來遮蓋和掩飾這種“自我”。就寬泛的概括來說,這句話也許並不正確──如果說所有人物都是某種程度的自我代入的話,那麼這種被我們成為“自我代入”的東西應該只是一些普通事物的極端點,或者說,是某種正面的寫作方法。因為除了程度不同以外,它與寫作本能並沒有什麼區別。那麼為什麼公然的自我代入被認定為不合適的行為呢?
答案是“瑪麗蘇(主義)”。這個詞條由來已久,大概從早期《星際迷航》開始就已流傳。這裡引用《Mary Sue Litmus Test》和《Dr. Merlin's Guide to Fan Fiction》的作者,Melissa Wilson的話:
“你大概早就知道瑪麗蘇。那是個神氣又陽光的小姑娘。船上的所有人都喜歡她,因為根本就沒有她不擅長的事。她是偉大的工程師,訓練有素的醫生,也是最棒的領袖,最厲害的廚師——對了,她還經常有一副美妙的好嗓子。瑪麗蘇有時會具有特殊的精神力量,譬如心靈感應、魔法或先知。如果她年紀很小,那麼她多半是一個或兩個原著人物的後代;如果她年紀稍大,那麼她也許會在最後爬上作者最愛的那個角色的床。她的名字經常是作者的網名、中間名或最喜歡的暱稱,或者乾脆就是作者本人的名字。而在故事的最後,這小姑娘不是打敗一切原配CP與作者的最愛結為連理,就是走向死亡——所有人都會為她的死亡感到無比悲痛。而讀者,相反的,則常常會恨不得為她的死亡大肆慶祝。”有一些自我代入的作者認為他們能夠通過折磨那些角色來避免瑪麗蘇。冗長乏味的受難與犧牲,伴隨著沒完沒了的自怨自艾,而常見的最終結果則是來自其他角色的同情和憐憫。對於這類故事,讀者同樣覺得乏味,與無止盡的自我滿足沒什麼區別。這整個所謂“折磨歷練”其實根本就是那個古老幻想的老調重彈:“有一天我死了,而你們都為我的死亡感到難過,而這已足慰平生”……呃那不難過怎麼辦?女性的瑪麗蘇是每個人的小甜心,鼓舞著她身邊的所有人。而她的雙胞胎兄弟(湯姆蘇)則通常是喜歡沉思的隱士,他總愛獨自呆著,並且對權威有某種深深的強烈的不滿——這常常會給他帶來麻煩。不過即使如此,他還是成功的做到了打破條條框框約定俗成,並在最後獲得了權威人士的尊重和肯定。
他經常為那些既不是他的錯誤又非他可掌控的事物感到強烈的負罪 感。他身邊的每個人都知道他討厭別人的抱怨,但是執意用無止盡的猜測和擔憂折磨自己。作者們用這樣小小的詭計來為這個人物的孤僻和偏激尋找原因——而不是讓他們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因為他深陷罪惡與痛苦中,所以他被允許成為反社會者,或者做出其他卑劣的行為。瑪麗蘇和湯姆蘇們“不會”做壞事,因為他們永遠有大把的解釋和理由。
其他常見的對被指控“瑪麗蘇化”的辯護有:“那個角色不是我——她只是長得像我、做我想做的事而已”,“我的角色並不是一個理想化的代言人,她/他有一大堆的缺點和瑕疵”,或者“她一點也不完美,她有很多不擅長的事”。遺憾的是,所謂的缺點和瑕疵經常是類似“她對朋友過分仗義”或者“她嘗試做好每件事,最後過猶不及”之類;而她所謂的不擅長的那些事通常則是些和故事毫無關係並非必須的能力技能。
有些作者使用露骨的自我代入,是因為她們除此之外沒有能力去做別的,比如塑造一個真實的角色。而同時,一個並非以理想化的自我為藍本的作者也可能掉入瑪麗甦的怪圈。因此自我代入不能成為導致失敗作品的所有原因。(雖然這句話非常直接,不過如果你不相信你夠蘇,那麼絕對可以塑造出一個非蘇的角色,或是蘇到讓人著迷而不是討厭的角色)
這也說明了一個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作者可以在作品中代入自我意識同時避免寫一個壞故事。我讀過許多經典的自我代入小說,它們確實是作者自我意識的投影,卻避免了令人厭煩的“瑪麗蘇”。(實際上我們家也收入了一套8本的瑪莉蘇,不過我個人還蠻喜歡它的(笑))
一些瑪麗蘇歷險記的作者僅僅是出於希望自己的角色被讀者喜歡的目的,因此他或她將自己的角色塑造得“很可愛”。大部分原著人物都希望和這個原創人物成為朋友,而作者希望讀者們也能這樣想。可惜的是,這種想法與讀者基本訴求背道而馳。讀者們需要的不是能夠讓他們喜歡的角色,而是能夠讓他們感同身受的。瑪麗蘇令所有人都覺得討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人願意享受欣賞他人的願望得到實現和滿足的過程。成功的作品應該是那些讀者們能夠將自己代入成主角的故事——但是對於瑪麗蘇作品來說,除了作者以外,其他人只能“圍觀”,遠遠地觀察或尊敬她/他。
而瑪麗蘇也會帶來一些其他的效應,比如取代原著人物登上中心舞台,減少他們的戲份,削弱他們的存在。那些原來風生水起的人物們淪入為他人作嫁的可悲境地——譬如成為瑪麗的支持者,加入她的戰鬥小組等等。其他人物們的人生價值被削弱得所剩無幾,幾乎只表現在對瑪麗小姐的支持和幫助上;他們原本成長和發展的空間也被剝削一空。原著的主角甚至有可能徹底淪為背景——除了那些作者特別喜歡的角色,他們最終變成了瑪麗小姐的密友或情人。我認為這樣的故事再不配被稱為Fan-Fiction(同人)。
簡單來說,自我代入並不是同人小說崩壞的根本所在。它可以像其他任何類型的故事一樣有趣動人——前提是作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並儘力避免任何形式上的人物蘇化。蘇化並不只限於自我代入故事,而自我代入也並不會直接導致蘇化,但是這兩者都常常會在作品中出現,如果作者沒有有意識地進行預防的話。
這裡我給出一些我個人的見解和建議:誠實,誠懇。如果這個角色代表著你自己並且你希望通過他/她滿足自己的願望,那麼請承認這一點。不要為遮掩這個事實浪費精力。而你可以用這個精力去豐富這個故事,讓它更加有趣更具吸引力。用別人沒有用過的手法去表達。讓讀者能夠對這個角色產生共鳴,讓他們能夠將自己代入到角色中去。這樣能夠使讀者享受自己的願望被滿足的愉悅感,而非只是觀望。
另一個表現自己的誠實的方面在於:如果這個角色的一切願望都在作品中被滿足,那麼讓她/他享受這種滿足感吧。讓他們得了便宜又賣乖,不誠懇不自然地排斥和否定這種滿足感會拉開作品與讀者的距離。雖然人們也許會在思考後覺得這種滿足過於淺顯,但是在進行閱讀的時刻,很少有人會立刻發現這個問題。另外,強大的力量會帶來更多的責任,但是在面對責任之前,大多數人都會嚮往力量,他們會說:“哦也!太強悍了!”。
不要,絕對不要,覺得自己能夠用故事的戲劇性和角色的成長來襯托瑪麗蘇化。那只會讓你的意圖變得更加明顯並令讀者更加覺得厭煩。另外,某些理論上應該可以中和蘇化的情節最後都被認為起到了反效果,這個問題也值得注意。
在大多數場合,不要使用錯誤或罪惡去描述和解釋以上的所有。如果你希望你的角色承受負罪感或是讓他/她具有某種人格缺陷,那麼請有技巧的讓他們犯些錯誤,並讓他們真正對此承擔起責任來。如果你無法忍受讓你的角色承受這些,那麼也別費心去營造虛假的悲慟了,那毫無意義。
當你在創造一個新角色的時候——無論他/她是否是你的自我代入——多思考一會兒這個角色與原著的兼容性,已經他們的相互影響。你是否真的需要這個角色來令這個故事繼續下去?還是你的故事實際完全是在圍繞這個角色展開,原來的故事被你當成了襯托這個角色的工具?如果是後者,那麼請嘗試著去解釋和闡述為什麼這個角色值得被如此對待。如果答案是“因為讀者都會喜歡他/她”,那麼非常有可能,一位瑪麗蘇正在你的筆下成型。
僅僅依靠一個單獨的特定的角色來組織一個故事經營一篇小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這個工作也許應當交由專業的作家們去完成。
最後,你是否能夠接受他人對你的角色的批評?你能接受他們的批評到怎樣的程度?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反應類似於這個角色被別人攻擊了——包括他人認為你的角色有蘇化嫌疑這種情況——就像你自己被人攻擊了一樣,那麼也許對著這個角色的代入感和認同感已經超過了正常的範圍。也許你的小說已經成為了某種作者降臨的角色扮演。
===================
創格作者下附,就一起進來(等
有創格號的也可以幫忙丟幾顆聲望吧>WO(這不是廣告!!
這篇寫的不錯(我感覺
我也有看見自己寫小說的毛病.....喝喝(被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