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由於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同,立場、觀點、方法不同,知識結構、認識能力、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事物對象會產生多種多樣甚至截然相反的認識,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但由於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儘管人們的認識具有主觀差異性,但正確認識具有客觀性,這個對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即屬於“真理”的概念
因此對於某一事物,人們可以按對其特定的認識行事,但這種認識驅動下的行事要受到自然規律、社會規律與思維規律的制約與檢驗
群眾史觀決定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也自然成為個人認識在社會大環境下的檢驗者,社會及群眾有它的多元包容性,亦有其底線

所以這個問題既“沒有正確答案”又“有正確答案”,這一切要交給整個社會的每一個個體做評判,再聚集起來形成社會認識。對於著火是救愛人還是救大夥,人們尊重和包容為愛守護的忠貞,也頌揚為大眾犧牲小我的集體主義,在救哪邊的兩難選擇上,無愧於自己的心并經得起群眾檢驗的才是最好選擇,儘管很多時候很難有這種最好選擇,不過多多少少都會有有接近的“較好選擇”的

要問我的選擇的話,我會去救心愛的人,因為祂對我的價值絕對遠比那一大群路人甲要重要得多的多,而且我相信人們對這一選擇的尊重,多元社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