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才以為,獸人的定義類似性別或種族,即「概括了許多形容詞的集體概念,用以描述一種生物或一種形象,且必須劃分得不明確」,因為在每個人的認知中可以用來形容獸人的詞彙都不盡相同,所以定義也就不相同^^。
我個人是覺得,獸人有點像是人的種子,不管他們的行為模式是完全相同或不盡相同於人,他們都必定要在人出現以後才可能會出現。在無外力干涉的前提下,從靈長類到人的演化是最快的一條路,這是因為靈長類為了能在樹林上空藉由攀爬與跳越快速移動,而最早演化出了立體視覺、動態視覺以及敏捷的判斷力與平衡感,食肉目的生物雖然為了追逐獵物而演化出了前面兩種,卻不具備最後一種的發展條件,飛禽類也缺少了這一項,雖然長期在亂流中生存的那種有可能是例外。但儘管獸人的定義再怎麼變化也還是有著直立並騰出雙手的特徵,這是為什麼呢,人類畢竟不是地球發展史中唯一用兩腿行走的生物,除了大部分的脊椎生物發展出四肢與尾部,為什麼?因為在陸地上行走時,若腿太多會造成脊椎動物的不平衡,若是用三條腿,具有良好的固定性卻失去敏捷性;若是用兩條腿,則失去固定性而存敏捷性。所以四就成了理想的數字。至於為什麼後來會變成兩條腿直立,則是因為骨盤的結構改變,(啊~忽然想到這裡有專業的人,看來得拿脊椎動物學出來確認一下^^"),這又是起源自腦容量變大,因為頭的質量比例增加,所以導致直立,騰出的兩肢原本就用來抓握。
問題總是像鎖鏈般一個接著一個,變成了兩足行走的已經不能容易地在樹間擺蕩,於是開始經常行走於地面,不知是不是巧合,全球氣候變化在那時剛好非常頻繁,使它們必須經常遷徙,於是腿越來越長,但是若想身體保持冷卻、避免大腦過熱,可是個大問題。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的惠勒證明過,要是增加體表的汗腺數量、減少體表的毛髮,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人屬的早期成員一旦喪失了體毛,就得面對一個挑戰:保護皮膚不受陽光(尤其是紫外線)傷害。黑猩猩體表無毛的部位,皮膚中有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一旦暴露在紫外線之下,就能合成黑褐色的黑色素(melanin)。人類大部分體毛脫落後,皮膚製造黑色素的能力就有了新的意義。黑色素是自然的防曬劑:它是大型有機分子,以物理與化學方式濾掉紫外線輻射的有害影響;它能吸收紫外線,沖消它們的能量,還能中和叫作「自由基」的有害化學物,那是皮膚遭到紫外線破壞後出現的。人類學家與生物學家通常是這麼推論的:熱帶族群的皮膚裡,黑色素濃度很高,因為黑色素能保護他們不會得皮膚癌。舉例來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克利佛證明過,由於黑色素細胞遭陽光破壞而得到著色性乾皮病的病人,容易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與基底細胞癌,這兩種癌通常很容易治療。更能致命的是惡性黑瘤,但卻較少見(在皮膚癌患者中只占4%),而且只有膚色淺的人才容易得。但是皮膚癌通常很晚發作,大部分病人都是進入生殖期後才得的,因此皮膚癌不可能造成足夠的演化壓力。較黑的膚色不可能只是為了保護皮膚而演化出來的。 所以,有毛獸人若要在非基因干預的情況下發生,必出現於已存文明中或較冷之遷徙環境,若為前者,他們應該會比較矮並且腿較短(正太獸?)若為後者,則應該會有很濃密的毛與發達的雙腿,但不具高智慧。到最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有一半以上的獸人是基因操作下的傑作。
不才愚見。
補充:為什麼其他的靈長類沒有進一步改變,則是因為人的貪吃(想嘗試各種食物)與人對藝術宗教的行為發展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