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藍町的神無境界
【轉】全國各地正月十五習俗
由
於 2008-02-24 07:32 AM 發佈 (341 查看)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蔔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蔔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
山東在農曆正月十五有捏生肖的風俗。傳統的方法是用黃豆細面作捏生肖的材料。造型以小巧玲瓏為上,生肖的姿態或立、或臥、或奔、或飛都靠即興發揮隨心所欲。但是,無論怎樣造型都要配上一些蔬菜的種子和葉子,用以象徵“五穀豐登”。每一個生肖的背上都背一個燈碗,碗中盛油,再插上一根纏著棉絮的小棍兒,俗稱為“要撚”。燈碗的形狀有區別,馬和豬馱的是“元寶碗”,求“金駒銀豬馱寶來”的彩頭。其他生肖馱“十二花瓣”燈碗,象徵一年四季十二個月。捏生肖的規矩是按家庭成員的屬相,每人捏一個,到十五夜裏盛在盤子上一齊點燃放在堂屋裏,大家圍著觀看,希望爆出燈花,燈花越大越吉利,預示著新一年的大豐收。習俗相傳,誰的生肖燈燃得時間最長,誰就會有好運氣,又能高夀。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甯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蔔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江蘇省
武進元宵節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蔔旱澇。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元宵節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解放以前,每年正月十五晚上,黃岩城外的澄江上要舉行“放桔燈”的風俗。 這一天晚上,黃岩城裏男女老少傾城而出。沿江鞭炮不絕,鼓樂喧天,各種雜技、百戲,應有盡有。夜幕降臨,放桔燈的人都把早已製作好的桔燈,集中放到燈船上。桔燈的製作方式,是把桔子的上端剝開一小部分,取出桔肉,在桔殼中倒進一些芯油,放上一小根油帶或燈芯草,點上火,桔殼中就會發出紅光。有些能工巧匠,還選取最大的桔子,巧妙地挖完桔肉,用竹蔑把枯殼撐緊,中間點上半支紅燭,利用紅燭燃燒產生空氣對流的原理,製作了自動旋轉的“走馬燈”。“走馬燈”上或繪八仙,或繪花卉,或繪奇禽異獸,千姿百態,各顯神通。燈船慢慢撐到澄江中心,把千萬盞各色各樣的桔燈,都放到江面上,任它們隨水漂浮。這時,江面上異彩紛呈,五光十色,十分好看。兩岸觀燈的人歡聲雷動。老太婆們則喃喃念經,祈求佛祖保佑家中幸福,蜜桔豐收。
據《黃岩縣誌》記載,“放桔燈”的風俗,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傳說南宋建炎年間,金人南侵,康王趙構從海上逃走。逃到台州章安,寄宿在祥符寺中。那天正是正月十五,晚上他登金鼇山觀海,忽見椒江(澄江入椒江而出海)上無數燈火,如流星飄來,感到十分奇怪,便在紡羅傘蓋的簇擁下,到江邊觀看。侍從告訴他,這是澄江上漂下來的桔燈。趙構十分高興地說:“膚看京中的鼇山燈,也沒有這麼有趣啊!”他要侍從們跟著湊熱鬧,買了兩船桔子,取出桔肉讓大家吃了,留下桔殼製作桔燈,放在江上漂浮,玩了個通宵。
跟“放桔訂”類似的,還有兩種習俗,即“種桔福”和“打生”。先講“種桔福”,每年立冬,沉甸甸的蜜桔掛滿枝頭,桔農們往往相約同時開摘。開摘的頭夜,橘林中可真熱鬧啦。家家都在桔林中舉行“種桔福”的儀式:擺出燒熟了的豬頭(或用豬肉)、鮮魚、豆腐、桔子四冷盤,盤邊放著桔剪,點香燃燭,祭祀“桔神”。意思是靠著“桔神”的賜福,才使蜜桔豐收,同時告知“桔神”,明天即將開摘,祈求桔子銷路暢通,財寶進門。
在九峰山下,也燈火通明,鼓樂喧天,桔農們白髮籌資,請戲班唱(福祿壽>或(招財進寶)等喜慶的戲。
最有趣的是“打生”。那些結婚後多年沒有生育的婦女,她們沒有心思看戲,而穿紅著綠,悄俏約好,到結桔最多而又比較偏僻的桔林中去“打生”,祈求“桔神”賜子。“打生”時,一個婦女手執橘枝,去打另一個婦女,過打邊問:“會生嗎?會生嗎?”受打的婦女儘管含羞,但一定要答話:“會生的!會生的!”這時,四周躲著偷聽的青年小夥子,便發出吃吃的笑聲。這一笑,把那些“打生”的婦女,都羞得捂住臉,跑到另一處去了。今天,這種異俗已經消失,但民間仍流傳著“打生歌”:“紅桔樹下夜三更,女伴相邀去打生;不管旁人來偷聽,‘會生’自己喊連聲!” 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蔔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簷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淨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擺五坊”清流城關每年元宵節由各坊輪流執事主持“擺五坊”祈福。每個坊每年分五處擺。每處要擺上五件物品,即古董、字畫、古書、花卉、服飾。當天,輪流執事主持的坊各戶人家門前便擺出方桌、鋪上紅紙,臨街掛起繡有“龍鳳呈祥”之類的桌帷。戶主將珍藏的古董、銀錫器皿、玉器佩飾等擺在桌上陳列,供人觀賞。即使家境不富裕,無珍物可擺的農家,也要擺出一對古色古香錫燭臺,或合抱的大南瓜、大番薯或特大的雪薯,以示祈福之誠。“擺五坊”的展覽時間視氣候晴雨而定。天氣晴和時,可擺上三五天。若遇陰雨連綿,一天即收場。擺開後,人們便擠在坊市中流覽各家展出的擺設,對展品評頭品足,互致祝賀。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送瘟船”是清流縣城群眾在每年元宵節之夜的一種驅邪逐瘟的活動。是夜,暮色初合,縣城東門橋邊聚集著眾多的男男女女。在岸邊泊著一艘用薄木板釘成的船,船的周圍用薄薄的竹片紮成船艙,外面再糊上紅紅綠綠的色紙。船艙四壁畫著十二生肖的肖像,這就是瘟神乘坐的船。艙內裝著由各家各戶送來的豬毛、禽羽等雜物及花炮。山鄉人迷信認為,將家禽牲畜的毛羽送上東去的瘟船付之一距,即可保今年六畜興旺,全家平安。當晚,送船的時刻一到,主事者發出號令,六響火銃連珠般轟鳴,送船的人即解開瘟船的繩纜,點燃艙內的火紙引爆夾雜在毛羽之中的花炮,霎時間,劈啪爆竹聲響徹江幹,瘟船在花炮硝煙和燃起的沖天火光中,緩緩隨流遠駛,沿著龍津河隱隱而沒。送了瘟船,人們相信,瘟神已經驅走,今年裏邪惡不侵,人畜興旺,可以過上好日子了。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駡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駡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縣元宵節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于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永平縣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過橋,稱“過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蔔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蔔該月的晴雨。
海南省
文昌市民元宵節夜晚偷青時,偷中的以挨駡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駡為吉兆。
香港
元宵節期間,香港舉辦有多個大型彩燈會,包括粉嶺遊樂場舉辦的新界東春節彩燈會;高山道公園及高山劇場舉行的元宵彩燈會;九龍公園大型彩燈展覽“萬家燈彩慶豐年”等等。其中,新界東春節彩燈會以彷真度極高的電子爆竹揭幕,彩燈會充滿濃濃的節慶色彩。配合中國情人節的意境,燈會展出有七米高的大型彩燈“才子佳人賞燈樂”,描繪一幕才子佳人在彩燈下相遇。彩燈會還有精彩的舞臺表演節目,包括醒獅表演、民族舞蹈表演、魔術戲法等,而福、祿、壽三星更與在場的觀眾打成一片,氣氛熱鬧。九龍公園大型“萬家燈彩慶豐年”彩燈展,彩燈組以農曆新年的傳統風俗“鬧社火”為主題,當中眾童子揮動飛舞的蟠龍,冀求得到龍的庇佑,風調雨順。“添丁”仍是元宵節的熱門話題。香港新界鄉村一些有數百年歷史的祖堂祠堂,今天沿古舊習俗舉辦了傳統的“添丁點燈”儀式。據說,“燈”與“丁”諧音,點燈有“添丁”之意。每年農曆元宵期間,凡於過去一年曾添丁者,都可燃點花燈,由族長向祖先拜祭傳達添丁喜訊,以獲得祖先祝福,祈求“丁財兩旺”,“吉祥如意”。
臺灣省
前清時的臺灣元宵,可由高拱幹的《臺灣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個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別有閑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遨遊,絲竹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裏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賜。神祠,俱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迎畢,置酒廟中,社眾集飲;謂之“食供”。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之屬,在在映帶。又有一種豪門,挾鼠炮以角勝負,延燒衣履,人亦顧而樂之。這段記載,大抵和中原節日習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偉修《澎湖紀略》時(一七五九),已可看出臺灣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紮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雲:偷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雲:偷老古,得好婦。又婦人竊得別人喂豬盆,被人咒駡,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雲。元宵夜的偷俗,在鈴木清一郎的《臺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還有相同的習俗。只不過據鈴木的記載,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須放置原處。欲求子的婦女則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諧音台語的“得兒”。另一種元宵乞子的習俗則是“貫燈腳”,據說欲求子的婦女從燈下穿過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還有“聽香”的風俗。聽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燒香擲筊。請示過出行的方向後,於途中竊聽他人談話,再根據所聽的容,向神前擲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壇爺也是臺灣元宵特有的風俗。玄壇爺也稱玄壇元帥、寒單爺。傳說即商朝的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前進。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祂驅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抬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類似“炸玄壇爺”而規模更盛大的,則是名聞中外鹽水蜂炮。據說在光緒初年,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以驅逐邪疫,為了助關公的氣勢,沿途便大放炮竹煙火,沒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絕跡。從此每年關公出巡時,當地人都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如果有人要向關公還願,還會準備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滿了數萬枝的蜂炮。等神轎一走到面前就馬上點燃,頃刻之間,上萬枝蜂炮如萬箭齊發,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煙彌漫之中,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就是這種叫人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數萬人湧進鹽水小鎮,成為南臺灣著名的元宵活動。所謂“南蜂炮、北天燈”,臺北縣的平溪、十分一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是諸葛亮發明來作事信用的。另一說則以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燈是運用熱氣上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上天去。平溪、十分雖煞地處偏遠山區,但是放天燈的習俗經過傳播界的報導後,近年來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臺灣的許多寺廟,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以作為慶祝。所謂“乞龜”,就是由廟方準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龜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須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面龜。於是面龜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達數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龜後,到今年尚未還願的,廟方都會將他們的姓名公佈在牆上,俗話說『龜爬上壁』。當事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戲謔的對象。相對於“乞龜”,客家人的聚落則有在元宵節“賽新丁粄(粿)”的風俗。台中縣的東勢地區就盛行這項舊俗。每年元宵節,以廟宇的角頭單位,角頭內新添丁的人家都製作相當數量的新丁粄分贈每戶人家。另外再做一個巨大的粄放在廟前的廣場。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製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裏麵包上蘿蔔絲、蔥、香菇、蝦米、絞肉等餡料。包好後在表面捏出一條棱線,蒸熟即可。元宵節的晚上,兒童還會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帶著一盤豬籠粄到附近的伯公廟去“ㄌㄧㄡ閹雞”。到了伯公廟,便擺上供品,上香祝禱:“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來燒金,用豬籠粄敬您。要捉大閹雞大豬回去飼。豬公閹雞大大只,過年就來敬奉伯公伯婆”。待燒完金紙後,便爬上伯公樹,折下一大把樹枝,即是所謂“閹雞”。再到伯公廟附近犁好的田,找塊連著稻草梗的大土塊充當“大豬”。每戶人家各自抓著“閹雞”、“大豬”,成群結隊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閹雞”的便學雞“咯、咯、咯”的叫,抓大豬的人就叫,其他的人也都會跟著叫,就這樣輪流叫喚到家,再將土塊放在豬舍,樹枝放在雞舍,就算完成。這叫“ㄌㄧㄡ閹雞”、“ㄌㄧㄡ大豬”。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節“擲炮城”的活動。炮城是在廣場上豎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調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鑽孔,內置一小串連炮。參加射城的人,將點燃的爆竹丟向炮城,如果桶內的連炮被引燃了,就算是勝利,可向主辦單位領取獎品。民國八十年,交通部觀光局為配合建國八○年,特別委託各縣市政府策畫各式各樣的民族活動,總計多達上千項。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中正紀念堂的臺北燈會、桃園龍潭鄉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藝華會及古跡之旅,嘉義樸樸子配天宮的燈花會、鹽水蜂炮、台南土城聖母廟的搶春牛等活動。許多民俗技藝、陣頭表演、子弟樂團也紛紛出籠,一展長才。可以說是古代“百戲競陳”盛況的再現。
客家習俗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肴,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遊樂活動不斷,以遊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
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遊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
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闔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遊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
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