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之旅
美朮史:印象派-Impressionism
由
於 2008-10-07 11:09 PM 發佈 (1822 查看)
印象派(英語:Impressionism)又稱為「外光派」,產生於19世紀60年代的法國。1874年莫內創作的題為《印象·日出》的油畫,遭到學院派的攻擊,評論家們戲稱這些畫家們是「印象派」,印象派由此而得名。
特點
印象派強調人對外界物體的光和影的感覺和印象,在創作技法上反對因循守舊,主張藝術的革新。繪畫技巧上對光和色進行了探討,研究出用外光描寫對象的方法,並認識到色彩的變化是由光色造成的,色彩是隨著觀察位置,受光狀態的不同和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同時印象派著重於描繪自然的霎那景象,使一瞬成為永恆,並將這種科學原理運用到繪畫中。根據觀察和直接感受表現微妙的色彩變化。給後來的現代美術以極大的影響。
印象派追求光的描寫,把畫架從室內搬到戶外,在野外作畫,因此稱為外光派。一般來說這樣的畫派屬於早期的印象派。
印象派脫離了以往藝術形式對歷史和宗教的依賴,藝術家們大膽地拋棄了傳統的創作觀念和程式。藝術家關注的焦點轉移到了純粹的視覺感受形式上,作品的內容和主題變得不再重要,因此區別于表現主義對內心情感的表現而忽視描繪對象的外在形象。
印象主義時期:1850~1910
代表畫家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
愛杜爾·馬奈(Edouard Manet)
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
奧古斯特·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卡米耶·畢沙羅(Camille Pissarro)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阿弗烈·席斯里(Alfred Sisley)(没有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