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所以生物養成手札
目睹青少年創作之怪況
由
於 2009-04-25 02:37 PM 發佈 (2361 查看)
自寫閱網路同人、小說近五年來,發現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不禁思索活躍的創作力,是否真能為文學史上立下一碑或使之成荒?
先說在前頭,莫怪此文諷刺尖銳。如果再不正視其嚴重性,我們將無法創造真正的「文學」。
為賦新辭強說愁
年紀使得情感勃發,急著向異性表達情愫。但真能有多少青少年明白感情如何建立?稍一瞟眼,多言,即有那種「注定牽手一世」之意,急著嫁娶。在作品中表達父母如何阻撓,充其量是荒廢正事引起父母關愛叮嚀。名曰愛得死去活來,事實上是順著群眾的鴛鴦譜做戲(同儕力量真大,不是嗎?)
看得嚴重些,只種旺盛的情慾不也是社會新聞的溫床?現今年輕人真該審視自己的情感,在成熟穩定的心態下,才有真正動人的記事、作品、與感情。
新文體?新語言?
實在不能忽視輸入法和惰性的關聯啊!火星文固然省事,但有看見越來越多的別字嗎?
別說以後寫信不用正經八百。應該沒人看過用火星文寫還能錄取的履歷表,能入一流大學的大考作文,能行於政事的公文。如果這種東西也能用,那我們的人才,只能說是不才。
火星文只能用於不正經的片段,如要付諸鉛字(印刷出刊)實不宜,何況大雅之堂?
更荒唐的是,毫無格律章法的「小說」──該說是劇本嗎?它沒有分幕、時地日、動作描述。那麼是小說囉?但它並無人物情感描述、藉物起事、深意、伏筆,句子清一色是「人名:口語」,連個基本的分段也沒有(亦或,他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分段空兩格)。
五四文人若有知後輩創此文體,必感後生可畏,死能瞑目矣。
你是哪裡來的臺灣人?
文化衝擊,外國的名字比較好聽?假使同意,那就去改個日姓或西名。如此,滿街奇特的名字都有。會給孩子起個夢幻的名嗎?「小說」裡多的是。
看看作品的時空背景和主角:民國九十幾年,臺灣,臺灣人,姓「月城」。歷史被改寫了,原來我們還在皇民化運動。因為作者讀者喜歡,那我們歡迎北方的島國打進來。
創作如生產,人物都有資格叫作者一聲娘。你會如此命名自己的小孩嗎?如果能取夢幻和實際的平衡,那又另當別論了。
有跡可循的愛情
無論是偶像劇還是小說,常會看到如此公式:「男主角:多金、優秀、帥氣、冷酷、高大;女主角:貧窮、頭腦不好、可愛柔弱、瘦小、努力打拼。」「失足的嘴唇接觸、軀體大接觸,視之接吻、撲倒,女主角就得跟著男主角一輩子。」
第一條公式謬誤在於:不平等、不實際。現在社會中不乏女中豪傑,遊手好閒者中必有男性。如果真有此號人物,那兩人的生活圈必定難重疊,即使會面,也容易因觀點不同而分手。
第二條公式病在男權過大。以現代女性的自覺,跌一跤並不代表未來已定。該做的是:維持距離以保護自己。如果故事在民國前,那倒還合理些,但現今年輕作家是不太寫古人的,畢竟時代有差,況且也不可能會去乖乖考證背景。
有些奇幻些的作品,女主角多為輔助人物,實不平等。放了獸耳的作品,有耳朵者多為男性,推託體質或遺傳,何其荒謬。
愛情小說可給渴盼愛情的人一個希望,但超乎平等實際過多可是會害死人的。
跟著浪潮走
有些作品著實堪稱典範,範本觀摩是必要的,但完全照著用則十分不當。
例如說,有人出了本描述姐弟戀的小說,市場上的風評亦佳,不久後會湧起一波愛情小說的浪潮,先不論大多數主角也是姐弟戀,光是劇情相仿就很令人看不下去了。
創作能令人耳目一新才是最高境界。即使是同人文,也得試著給人不落俗套之感。
青少年創作怪況,或許不僅上述,但點出者已令人十分感冒。或許此篇文章會引起不少「作家」的撻伐,但我相信真正了解,提倡正風的人還是有的。望創作者自重,別再製造「作家」很多的假象了。
==========
先前應IRON要求(因他國中時上述文章在班上造成流行),對現今青少年創作之怪況提出評論。說是自己的姊姊來寫,比較有份量、夠諷刺。
還頗尖銳的,不過這就是我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