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卯上印第安人

為這篇文章評分
2008-01-14 00:00
本文轉載自於卯上印第安人--文化--財富網 --cftmedia.com
作者:曲鴿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印第安人世居美洲大陸,是這片遼闊土地的主人。演變至今,這片土地的地貌雖然日新月異,生機盎然,但印第安人卻成了自己家園國土上最弱勢的族群。

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新大陸之後,直到1776年美國宣告獨立這二百多年的時間裡,盡管外來的歐洲移民逐漸蠶食了半壁河山,但印第安人依然還擁有大片土地可以生養棲息。真正給印第安人帶來毀滅性打擊並喪失家園的時候,是19世紀美國西部拓荒史的開始。

美國人和印第安人(也稱美洲原住民)之間的關系史,是一部浸透著血淚的恩怨史。對歐洲人來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帶來了尋求財富、尋求自由的嶄新希望。對印第安人而言,卻是噩夢的開始。

1620年,一批英國清教徒為了躲避宗教迫害,乘坐“五月鮮花號”帆船,漂洋過海,成了現今美國土地上的第一批歐洲移民。他們到達的第一個冬天,由於氣候的異常寒冷和自然環境的惡劣,一半人在飢寒交迫中死去。後來在當地印第安人的幫助下,他們學會了狩獵、捕魚、建房、種莊稼,得以延續生命。1621年的秋天,當他們獲得第一次豐收時,邀請印第安人一同歡慶,以感謝印第安人的救命之恩,並把這一天定為“感恩節”,希望後世子孫永遠記住印第安人的恩德。今天,感恩節是美國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印第安人幫助移民先輩安居下來的故事在美國的小學教材中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地傳誦不止,植根於美國人的文化意識中。

印第安人不僅幫助最早的歐洲移民學會如何適應美洲的荒原生活並定居下來,印第安文化對現代美國文化也有不少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食物,當代美國人的食物中有80多個品種是印第安人介紹給歐洲移民的,包括玉米、土豆、南瓜、西紅柿、紅薯等。美國的許多州、縣、城鎮、山脈、河流、湖泊等數以千計的地名來自於印第安人的語言,如Chicago(芝加哥)、 Massachusetts(麻薩諸塞 )、Oregon(俄勒岡)、 Mexico(墨西哥)等。英語中的skunk(臭鼬)、 moose(駝鹿)、 tobacco(煙草)、 succotash(豆煮玉米加腊腸肉)、 squash(瓜)等不少單詞是直接采用的印第安詞彙。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幾乎無法避免印第安文化的滲透和影響。

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結束後,美國人開始著手國家體制的建設。建國者們對當時歐洲現行的各種體制皆感不滿,他們想要確立的是一種克服了歐洲各制度之弊端,符合公平、自由之原則的理想體制。在他們的構思中,印第安人原始共產主義的民主選舉方式給了他們靈感和啟發,才有了於當時世界振聾發聵、耳目一新的美國式民選制度的誕生。後世的美國歷史學家們在論及這一段史實時,總是會為印第安人書上幾筆。

美國獨立之後的疆土擴展過程中,亦有印第安人的功勞,最著名的就是關於印第安婦女莎卡佳維婭(Sacagawea ) 的事跡。1804年,在傑弗遜總統(Thomas Jefferson)的要求下,一支探險隊伍從新奧爾良出發,向西探索勘察從密西西比河到太平洋的大片疆域。莎卡佳維婭是這支探險隊的向導和翻譯,正是在她的帶領和幫助下,美國人第一次穿越中西部走到了太平洋岸邊。美國政府於2000年專門發行了一枚金色的一元硬幣“莎卡佳維婭”,上刻她背著小孩的肖像,以表達對她的敬意和紀念。

然而,恩歸恩,情歸情,盡管歐洲移民在扎根過程中得到印第安人諸多方面的巨大幫助,但他們迫切想擁有的卻是印第安人腳下的大地。土地的爭奪是血腥的,是你死我活的,它將一切恩情擊為粉碎。從歐洲大工業革命社會中源源湧來的外來移民,因土地的需要而卯上印第安人,用槍炮迎對弓箭,以工業文明的強勢壓倒處於游牧、農耕狀態的印第安人,把後者趕殺、逼退出自己的家園,換得土地的大面積擴張。

19世紀初葉,以鐵路建設為重心,美國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產業革命,發展的腳步不斷地向西部挺進,加上加州金礦的發現,掀起了西部拓荒史的高潮。西部拓荒史的進程,也就是原住民印第安人遭到毀滅性打擊、永久失去家園的過程。在不斷抗爭的過程中,處於劣勢的印第安人傷亡慘重,在人數上大大減員,最後被強制性地限制居留在各個土地貧瘠、條件惡劣的隔離區裡,不得在隔離區外游牧生息。

西部開發的完成,標志著美國土地的真正易主,整個大地俱為外來客席卷而去,原住民被限制在極小的圈子裡苟延存活,外來移民成了這片土地的新主人。待硝煙消盡,一切成為歷史之後,美國人開始反省,開始對印第安人產生內疚的負罪感,開始想要對印第安人有所補償,於是,在一些有良知的美國人的大力呼號推動下,“隔離區”變成了“保留區”。從1920年代開始,印第安人的待遇逐步得到改善。美國政府在福利、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方面給予印第安人特殊照顧和特別資助,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和發展,印第安人的經濟漸趨小康,至二戰期間逐漸與一般美國公民的水准拉平。

正當印第安人的厄運漸見遠離之際,美國人再一次卯上了印第安人。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人把目光焦點從戰爭轉回國內經濟,開始了現代化建設的大發展時期,人們驀地驚見美國的石油、天然氣、煤、鈾等重要礦藏,竟有三分之二蘊藏在印第安人保留區的地底下。1940年代末期,在利益集團的慫恿下,掀起了一陣撤消的高潮。所謂撤消,就是以各種籍口,不再承認印第安保留區的特殊地位,解散組織,恢復徵稅,停止補給,以種種手段脅迫印第安人疏散遷移,空出保留區以便開采,並於1953年通過了一項正式的撤消法案。到1960年,計有13個大部落和許多零星部落遭此厄運。對此,印第安人奮起抗爭,全美印第安人聯合總會鄭重指出:撤消法案是19世紀軍事暴行以來,印第安人所遭受的最大打擊。在印第安人歷時十多年堅持不懈的抗爭下,最終在1970年代尼克松總統任內才正式廢除此法案。

這段歷史插曲的一個副作用是增進了印第安人與主流社會的接觸和交往,引起主流社會更多人士對印第安文化的關注。一方面是印第安人磨練出更精於自保與爭利的策略與手腕,另一方面是主流社會對印第安人的特殊照顧和資助超過以往,國會陸續推出不少增進印第安人福利的新法案。尤其重要的是自治原則的落實,政府給予各印第安人保留區極大的自主權。他們可以在自己的居住區裡施行自己的制度,免除稅賦,在很多方面不受國家法律的制約。

依據美國政府的規定,全美只有東部的大西洋城和西部的拉斯維加斯兩地可以合法開設賭場。面對這一暴利的黃金行業,一些商人絞盡腦汁,冥思苦想,最後把目光落在不受法律約束的印第安人保留區,在他們的游說和資助下,印第安人於1970年代開始在自己的土地上開設賭場,旋即便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美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各地保留區遍地開花。2007年為止全美有30個州228個印第安部落開設了400多家賭場,2007年總贏利在200億美金左右。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最為典型,一直是全美印第安部落賭場業的龍頭老大,現有印第安賭場70多家,2007年的總贏利超過50億美金。估計到2010年,加州將超過拉斯維加斯所在的內華達州而成為全美賭博大州。印第安人終於找到了一條通往富裕生活的黃金大道,嘩嘩的銀錢在各賭場晝夜滾進。以擁有康乃狄克州“快活林大賭場”的印第安部落為例,該部落目前帳上的集體資金已經累計到30多億美元的現金,其部落成員每人每年可分得50多萬美元。最近幾年,只要有可靠證明顯示自己與該部落有十六分之一的血緣關系者即可參加分配。不少印第安部落通過開辦賭場聚積了大量資金在手,成了美國最有錢勢的經濟集團之一。

星移鬥轉,物換世易,今天美國有人開始對肆意發展的印第安賭場感到憂慮,對印第安人坐享其成而不盡納稅義務感到不公平。更有人因地方財政危機而把開源的目光投向印第安賭場。“不患寡而患不均”,印第安賭場捧著滿缽滿罐的銀兩而不向政府繳稅,激怒了今天重稅在身的美國人。近年加州有人專門針對印第安賭場提出修改地方法律的 68號和70號提案,交由社會民眾投票表決,從政府到民間都有人堅決反對之而使這兩個提案未獲通過,其實,雙方的目的都是想要改變或阻止印第安部落對賭場的壟斷,只是阻止的方法不同而已。明星身份的加州州長阿諾•斯瓦辛格曾公開表示,印第安賭場必須和公眾“公平分享利潤”,提議印第安賭場應該上繳四分之一的收入給州和地方政府。印第安人也不示弱,加州有兩個印第安部落曾花費兩千多萬美金來宣傳運作,向社會打廣告,期求保住自己利益的長久性。對此,斯瓦辛格州長向民眾大聲疾呼:“印第安人正在敲詐我們!”

美國人第三次卯上印第安人,這次不是土地,也不是土地下的自然資源,而是印第安人利用美國政府所賦予的特權而開辦的賭場。印第安人如果不開口吐出一些血來,美國人是不會輕易罷休的。

不過,在現代印第安人方面,已與他們的先輩完全不一樣,政治素養趨於成熟,既不會以武力相抗爭,更不會任人擺布,消極以待。新一代印第安人擁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和政治智慧與美國主流社會的各利益集團展開一場新的抗衡。筆者曾在美國的一次會議上聽過一位印第安人首領級人物(擁有美國名牌大學的政治學碩士學位)的演講,他慷慨激揚地表示:印第安人過去任人宰割的歷史永遠不會再重演了。我們已經學會並且知道如何捍衛我們的利益。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這些土地和資源,以及我們已經爭取到的經濟發展,包括我們已建立起來的賭場和相配套的服務、文化設施等等,我們都會竭盡全力去保護。我們不再害怕,我們不再退縮,我們將開創我們祖先沒有走過的道路。神會保佑我們印第安人平安、昌盛。這位首領站在台上氣宇軒昂,雙目炯炯有神,骨子裡透著不屈不撓的精神,代表了印第安人的新生力量。我們有理由相信,美國人這一次卯上印第安人,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政治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博奕,無論結局如何,都會給美國歷史留下重重的一筆。
分類
未分類

評論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