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自私與自律
由
於 2011-05-28 10:55 PM 發佈 (2516 查看)
2011.2.20
本文轉載自自私與自律 - 潛藏在影像背後的聲音 - PChome 個人新聞台
作者:Jack
《我的人生哲理-自私與自律》
「自私」好?還是不好?
我曾經記起大學時期跟幾位同學的談話,那時他們在談「自私」的問題,其中一位同學義憤填膺的說:
「台灣人的劣根性就是『自私』!」
我則在一旁不敢出聲,因為我剛好是「台灣人」,而且剛好也很「自私」。
不過由上述看來,我大概可以得知幾件事實:
第一是「自私」在一般人眼中被視為一種不好的劣根性,尤其是「台灣人」。
第二是我們雖然承認「自私」是一種不好的劣根性,但我們只能「承認」它,卻不能「擺脫」它存在的事實。
第三是我們知道「自私」不好,但每個人卻又都很「自私」。
不過在我眼中,「自私」其實也有分為兩種:
一是「有限制的自私」;一是「無限制的自私」。
首先,我們必須先要承認人的確是「自私」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關於這點我想大家應該都會同意。
「自私」就是「自愛」,因為「自愛」所以才要「自律」。
從「自私」到「自律」,便是「自愛」,也就是「愛自己」的一種表現。
而「愛自己」,就是「自私」。
我想,沒有一個人活在這世界上是「不愛自己」的,我也不認為只有「台灣人」自私,更不認為自私是一種「劣根性」。
換句話說,只要是「人」,不管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全世界的人」絕大多數必定都是「自私」的。
但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會認為「自私」是「台灣人」的專屬,而且還被視為是一種「劣根性」呢?
經過我的觀察,我認為那是因為我們「台灣人」的「自私」通常都是出自於一種「毫無限制的『自私』」;
「只愛自己」,「不愛別人」的「自私」;「只圖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管他人『死活』的自私」。
這種「自私」是沒有「自我約制」能力的「自私」,是任由「個人慾望」無限膨脹的「自私」。
「只要我喜歡,(管他的)有什麼不可以」是「台灣人」自私的原則。
台灣人把「個人主義」提升到「團體」之上,這樣的「自私」並非「劣根性」使然,而是在於我們「集體意識」的缺乏和「自律能力」(自我約制能力)的薄弱所造成的結果。
舉例來說:在我們的求學生涯中,上課時常常會碰到一些愛講話的同學在課堂上講話,他們講話從不考慮別人,也分不清楚什麼場合該做什麼事,他們只是想到:「我想講,就講」。
就個人而言,我是非常厭惡那些這樣上課講話的同學,尤其是講完話後,還來問你「剛才老師在講什麼」的人,這樣的同學就是台灣人「自私」的典型代表。
分明自己沒聽課在講話,非但影響其他同學,不尊重老師不說,還要「裝用功」問你「老師剛才在講什麼」;
不過就在當你告訴他「老師剛剛在講什麼」的時候,他是不會想到他自己已經打斷了你上課聽講的權力。
我每次都覺得非常奇怪,為什麼那些同學不能等到下課的時候再問,非得上課時要別人放棄聽講,去回答你那個因為你自己上課講話不注意聽所不知道的問題,這不是很「自私」嗎?
而且這樣的情況,反而在大學特別嚴重,因為大多數的大學教授認為,基本的《公民與道德》不應該由他們來教,因此根本不管學生,這樣的「自由」是對的。
只是這些教授不知道,很多學生的基礎養成教育根本是非常薄弱的,在升學導向的教育體制下,學生只注重學科,什麼做人做事的道理一概不懂,因此這些學生到了大學便把「自由」當成了「放縱」。
換句話說,我們以前在念小學、中學、高中時上課不敢講話,並不是出於「自律」,而是迫於老師的「威嚴恫赫」,如今上了大學之後,沒人管了,所謂的「自由」就變成了毫無「自律性」的「放縱」和「自私」了。
想一想,一個大學生,國家的「棟樑」、社會的「中流砥柱」竟是這樣的素質,沒有「自律」的能力,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甚至連最基本的「團體意識」都沒有,說難聽一點,大學還真是白讀了。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說,那些喜歡上課講話的同學他們也是可以說我「自私」。
跟我講話的同學也許會認為我上課都不理他,只顧自己聽課,也好「自私」。
關於這點,我並不能否認,但唯一的差別在於我的「自私」是希望能夠專心聽課的「自私」,是希望你不要來影響我在課堂上所該要享有的權利上的「自私」。
這樣的「自私」是一種「有限制的自私」,是在一個「團體」下,為了保護自己「權利」的「自私」。
我想這樣的「自私」就並非是一種「劣根性」了。
「個人主義」的濫用,將台灣人的「自私」被視為是一種「劣根性」,但事實上「自私」是人的「天性」,也是一種維護「自我權力」的表現,而非「劣根性」。
例如有一個好吃的東西,我可以自己吃,不給你吃,你不能說這是我的「劣根性」。
又例如我們常說「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但如果這樣「好東西」我不想與你「分享」呢?
你能說我「自私」,甚至「藏私」,但能說這是我的「劣根性」嗎?
「我的東西」應該也有「不想和你分享」的「權力」吧?
再舉一個我自己的例子,我非常不喜歡跟朋友逛街,朋友常常說我「自私」、「不合群」,這時我們之間就會有一種很強的「區辨性」,讓他們覺得我「不合群」,但就我本身(一個個體的自主性)而言,我是應該有「去」或「不去」這樣的一個「選擇權」的。
因為我覺得我是有這個權利的,我是有權利逛我自己喜歡的東西的;但相對地,我也不會硬要拉別人陪我去逛我喜歡的東西,因為這樣的「自私」就「侵犯」到了別人的「自主權」和「他人的利益」了。
人因為「愛自己」,所以「自私」,這是「天性」。
人因為「自私」,所以也懂得如何爭取「自己該要享有的權利」,這樣的「自私」未必不好。
但有一種「自私」是凌駕於「團體」之上的,是為了自己「利益」可以去傷害別人的,這種「無限制」、「無自制力」的「自私」,便在於「個人主義」過度膨脹的結果。
例如在我以前求學時,曾經住過所謂的學生套房,那時整層樓的人,五個就有三個都把垃圾往外丟,他們不希望把自己的房間弄得又髒又臭,所以把他們自己所製造的垃圾全部都丟在公用的走廊上,這種「自私」便是「侵犯到他人」沒有「自律」能力的「自私」。
我是一個「自私」的人,因為我「愛自己」、所以我認為我應該要享有「我自己該要享有的權利」;
但不只是這樣而已,我認為其他人也該要有同我一樣的權利才對,因此我不會因為自己的「自私」去影響他人的「權利」;相對地,我也不希望別人的「自私」來傷害我的「權利」。
我想,這就是一種「自律」的表現。
很多人只想到「我自己該要享有的權利」這一步,但卻不會進一步的想到「他人該要享有的權利」。
一個人除了「愛自己」之外,應當還要學會如何「自律」,進而再去「愛別人」、「尊重別人」。
我非常的「個人主義」,但我的「自我約制能力」很強,我從不願意因為我的「自私」而去「侵犯」到他人的「生存空間」,因為我除了為我自己著想之外,我也會試著替別人「著想」。
我再以社會學教授王崇名老師他所提出的西方法學論點來說明「自私」與「自律」的關係:
「西方人的社會基礎就是在於『自我的競爭』以及『自我約制』的能力上」。也就是說西方人他們所強調的「個人主義」,並不光是唯利是圖的「自我主義」,而是透過「競爭」與「區辨」所形成的一種「自我約制」下的「個人主義」;他們的「個人主義」並不會影響到別人的「生存空間」,他們的「自我界定」很強,雖然能「區別」出個人的「獨特性」,但基本上他們的「獨特性」還是建立在「團體」之上,具有「自律性」的「個人主義」。
但是台灣人的「獨特性」卻是建立在「破壞團體的秩序上」,而這樣的「自私」所延伸出來的,正是我們國家無法進步的主因,濫用「個人自由」(以自我為本位的個人主義)的結果,使「個人利益」凌駕於「團體利益」之上,也就是如此,無怪乎我們不知道什麼是「關機的道德」了。
《延伸閱讀-日本人的關機道德 ---吳淡如》
廣告的強力促銷、商品推陳出新,現在沒有手機的人,快成為絕種動物了。據一項調查顯示,十六歲以上青少年,幾乎八成都有手機,有人甚至擁有多個手機和門號,多到自己都忘了有幾個的地步,連台北市的小學生也人手一機,家長樂觀其成,以為這樣才方便調查行蹤。
十年前開始流行趨勢預報,但是幾乎沒有任何靈敏的「趨勢預言家」預言到這種情況。五年前,只有有錢人才付得起手機費用,有特權的人才能快速申請到門號配額。現在,有了預付卡,連門號都可以用完就丟,「一元手機」到處都是。
任何現象與物質都沒有絕對好與壞,都是使用者的品德左右它的好與壞。
日本的行動電話系統,獨樹一格,一到這個國家,幾乎只有在該國購買的手機與門號才能接收到訊號。
這一次我一個人抽空到日本自助旅行,為了方便,本來想辦一支手機。
後來發現,在日本用手機並不是那麼方便。為什麼呢?
因為日本人已經開始全體動員,遵守手機使用道德了,以坐我旁邊的中年男子為例吧。他把手機開成震動式,一接到電話,還沒來得及低聲「摩西摩西」,就對我低頭作揖,好像做錯了事一樣,接著就快步跑到車廂與車廂的連接處,兩個小時的車程中,他像一隻忙碌的螞蟻一樣謙卑的跑來跑去,然後索性就沒有回來了,我想,他實在很怕打擾到本車廂的乘客,這種手機美德,和我們在台灣看到的狀況真有天壤之別啊。
任何的一種鈴聲,都可能打擾到一個快要進入夢鄉的人。但是,在我們的火車中,平均三到五分鐘,就可以聽到亙耳的鈴聲,自從手機如此流行之後,大概沒有人可以利用坐火車的時間, 好好閉目養神吧,除非他的神經比水管還要粗。
這是手機的錯嗎?不,當然是使用者的問題。
我發現在日本不須辦手機,因為能接收的地方很少,幾乎只有在大馬路上。而在大馬路上,國際電話並不難找。不只是在乘坐火車的時候會看到不許用手機的警語,日本的一般餐廳多半也禁用手機,很少聽到手機此起彼落的尖叫,就算要接電話,也絕對不會聽到有人以高亢的聲音說:「聽不清楚,喂、喂,大聲一點???。」更不會有人用手機聊天,把陌生人都當成關係人,因為周遭的人都關心他的談話內容般的高談闊論。表演場所或集會地點更不用說了。這些場所為了防止有人忘了關手機,都會裝設反接收器,根本別想在廳堂內收到電話。
而我們呢?所有從事表演藝術或演講或當老師的朋友,都有相同的困擾,他們總被不時響起的鈴聲打斷了情緒,就算是事先宣佈,請關機,總還是會有「痞子」犯規,有時正演到傷心處,鈴聲劃破寂靜,大家真是「情何以堪」,有人還屢勸不聽,好像急著提醒大家,我有手機喔。
痞子,可是有男有女。有一回我與朋友聽某教授愛樂講座,後排有個女士,根本就沒在聽講,不斷的把電話給所有的朋友:「喂,我在誠品聽愛樂講座哦。」她講了幾遍之後,我的朋友忍不住了,對她說:「妳可不可以不要妨礙大家的聽覺?」她才住嘴。對於這樣的人,我十分不能理解,然而類似情事常常發生。
有一回,電視錄影錄到一半,現場有位年輕觀眾的手機響了,中斷了錄影,主持人愕然,他還大方接電話,一點也不怕眾目睽睽。我真的不懂,他是在什麼樣的教育下長大的。
只有尊重別人,人家才會尊重你。還好每次看電影的時候,都會有某家電信公司提醒人們:關機是一種美德。
我為他們的商業良心喝采,那無疑是最有用的廣告,說出了大多數觀眾的心聲。手機的鈴聲透露的不只是「有人在找妳」,其實更說明了「有人會看妳」,牽涉到一個人的修養與品性。
一個完全不怕鈴聲打擾到別人的人,暗示著他也不怕成為打壞一鍋粥的老鼠屎。
一個懂得不妨礙他人自由的人,對自己的手機會有警覺性和自制力。我很想建議年輕女孩,端看男孩如何對待手機鈴聲,就可以判斷他會不會尊重妳。人性有它「一以貫之」的地方,不會尊重他人、不顧慮到他人存在的人,不會真的尊重妳。說要為妳摘星星,不過在哄妳呢。
據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
台灣的行動電話門號已超過一千七百萬個,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來說,持機率是亞洲第一,相信在全世界也應名列前茅。
當然持機率愈高,代表這個國家在物質生活上愈優越,但這就表示這個國家愈文明嗎?在台灣,行動電話的使用已接近氾濫,除了法律規定不得在飛機上及開車時打電話外,電影院、音樂廳、餐廳、會議場所、演講會中,隨時可以聽見電話響。這種文明社會所不能接受的粗魯行為,在台灣卻早已見怪不怪。
是總統打來的吧?無視旁人外賓側目
不久前,在公車車廂上看到某家行動電話業者打出的廣告竟然是「教室變成聊天室」,藉以宣揚該種手機可以在上課時供學生私下傳遞訊息之用;我一直「誤」以為教室是用來聽老師授課的。
身為禮賓司長,我看到太多因行動電話使用不當,而在外賓面前失禮的例子。
五二零就職大典時,陳總統接受某國總統的祝賀,雙方交談時,我外交部某陪同官員的手機突然大響,雖然馬上關機,但兩位總統的談話因此遭到干擾,外國總統還特別轉頭看看是誰的手機。
今年三月時,布吉納法索總統龔保雷來華訪問,陳總統特別在高雄舉辦國宴以示歡迎。
國宴中,兩位總統分別致詞時,居然都聽到行動電話的響聲。
日前呂副總統設宴款待一位來訪的外國貴賓,就座後,呂副總統首先介紹我國陪客,剛介紹到我們一位極資深官員時,他面前的大哥大突然響起,這位官員不但沒有立即關機,反而拿起來就講話,同時站起來邊講電話邊走了出去,讓在座的中外貴賓個個目瞪口呆。
坐在我一旁,他們的禮賓官靠過來,消遣我說:「一定是你們總統打來!」(不然誰敢在副總統宴會桌上接電話)
在一次歡迎外國總統的軍禮典禮上,我國元首正在致詞,一位參加典禮的我國高官的行動電話卻在此時響起。
同樣的,他不但沒有馬上關機,還打開來說了幾句話,讓在場的訪賓及駐華使節人人側目。
這在台灣正常嗎?總統演講照打不誤
數年前美國幾位剛卸任的部長級官員到外交部,與當時的胡志強部長舉行工作午餐,席間一位民意代表的大哥大響了四次,每次都因為他講電話而中斷了會議的進行,坐我身邊的外賓忍不住問我:「這在台灣正常嗎?」
另一次則是,美國前總統卡特來訪發表演說,演說開始,一位市議員姍姍來遲,跨過一排人坐到我旁邊的空位,不久手中行動電話響了,她低下頭開始講話,旁邊的來賓實在忍無可忍,紛紛用手指戳她,要她閉嘴。
去年底薩爾瓦多共和國總統佛洛雷斯來華正式訪問,並安排前往立法院發表演講,那天立法院來了約二分之一的委員。在佛洛雷斯總統短短三十分鐘,包括翻譯時間在內的演講中,雖然絕大多數在場的委員都專心聽講,但還是有委員遲到、早退、聊天,更有人雙手高舉著報紙看報,不過最不可思議的是,演講中委員們的行動電話響了二十多次,這還不包括振動式來電以及打出去的電話。那一天佛洛雷斯總統在台上演講時,隨時都有二至三位立委在講大哥大。
我們李總統的「太平之旅」,陳總統的「鴻祥之旅」、「睦誼之旅」,都去了中南美洲及非洲,並在這些友邦的國會發表演說,包括薩爾瓦多共和國在內。這些國家的國會都以最隆重的儀式接待我們的兩位總統,當我們的總統在台上發表演講時,每一個國會議堂都是滿座,每一位議員都非常專注的聆聽演講,沒有任何議員遲到、早退、交談,更不用說打大哥大了。
再看英美等國家,他們的國會殿堂都有悠久的傳統,根本就不准議員帶大哥大進入議場內。文明境界差得遠!
注意關機 基本禮貌
今年春節時,我父親因心肌梗塞不幸逝世,依家母願望,先在殯儀館辦了一個簡單的基督教儀式。牧師在講道時,竟然有手機響了,雖然馬上關機,但傷害已造成。第二天家父的追思禮拜開始前,我請牧師先上台要求來賓關機。
一個文明的社會,在這種場合難道還要喪家出面提出這種要求嗎?
即使如此,在禮拜進行中仍然聽見了手機響。
大哥大的普及為我們帶來了方便,提高了生活水準,但並沒有使我們的社會更文明,反而凸顯了我們的自私及對周邊人事的冷漠。
每一個文明社會都有一套日常生活的準則,在西方社會俗稱Common sense(常理),應用到使用大哥大,即是能夠知道通話的禮貌及何時該關機為宜。
是的,我們是一個政治自由、經濟發達的先進國家,但在生活教育方面尚待改進。
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當年所提倡的「心靈改革」,就是希望締造一個關懷他人、讓精神與物質文明能均衡發展的祥和社會。
可是單從台灣手機濫用的情況看來,我們離那個境界還差得很遠。
我常被問到:什麼是大哥大的使用禮貌?其實很簡單,就像為人處事的基本道理一樣,在方便自己時,不要忽略了身邊他人的權益---請注意關機!
《我的心情小記》
同事轉寄給我這篇文章,看完之後我深深的覺得台灣人的精神文明趕不上物質文明,擁有豐富多元的物質生活,但卻沒有內在的道德涵養。就像是文化低落的野蠻人在使用高科技產品一樣,他們會使用機器上的所有功能,但不曉得什麼是公共道德或是使用規範,而這些東西並不是產品說明書裡會告訴我們的。
記得有一次,我的母親打給我,我人在捷運上,我通常也是開震動鈴聲,與其是怕干擾到別人,到不如說我不想成為眾人的焦點,接通後,我小聲的跟我媽說我人在捷運上,人多不方便講話,下車再打給她,就掛斷了。掛斷電話之後,我甚至覺得很不好意思,悄悄的把手機收了起來~
不只是手機,開車也是一樣,不遵守交通規則,認為”路是為我開,擋我則死”,行人優先是狗屁,開車的才是老大!在台灣過馬路,紅燈也就算了,綠燈亮了,行人過馬路還是得要戰戰兢兢,左顧右盼,確定沒車才敢安心通行~
在台灣,我看到的是文化素養低落野蠻人穿著西裝,使用高科技產品的那種突兀和不協調。
我們只學會了過著豐裕的物質生活,但精神與性靈的生活卻是非常貧困的。以前我曾看過一部日劇,講的是一個窮人和一個富人的故事,富人得了癌症,在他剩下的人生之中從那個窮人的身上領悟到了什麼才是真正的富裕。
過著豐厚的物質生活本身並沒有錯,錯在人因為得到了豐厚的物質生活後,喪失掉了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心靈上的交流,認為什麼東西都可以用錢買到。
這世上充滿了許多類似這樣的矛盾,而這樣的矛盾則是我們一生之中上天所給予我們的試煉和必修功課。就像是什麼是真正的貧窮和富有?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和醜陋?什麼是真正的得到和失去?
舉個例子來說:我常常在掙扎,到底是要選一個有著漂亮外表但個性很差的女人?還是要選一個個性善良但長相平凡的女人?因為我知道我對於女人的外貌還存有一種迷戀,所以感到非常的迷惘和矛盾。
我跟同事開玩笑的說:「或許我要等到70歲對那種東西沒”性趣”之後,才能找到真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