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二、人的社會性,是根本的人性

為這篇文章評分
二、人的社會性,是根本的人性

人的本質,在于人具有社會性。即人的群體性,人依存于其類別、依存于社會關係的屬性。亦即人類性。
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社會關係即人際關係,以及圍繞、從屬于人際關係的有關事物關係、意識型態。
人的社會關係屬性,是最根本的人性。人以此屬性,區別于自身的動物性,區別于其它動物。
人類社會,以其主觀能動性看待世界,以其自我意識、自我表現而存在,也以其認識、作用于世界的深度、廣度區別于其它生命。
人透過個人、群體、自然界之間的互相作用、互動活動,構造人類社會的實體存在與衍生意義。
人,能夠有意識地為自己生產生活資料──這一獨特的活動,是人類區別于其它動物的地方。其它動物,基本上局限于本能的覓食生存,缺乏為自己的生存、發展而組織生產的自主意識。
這既顯示出人從物質存在到社會存在的轉變,也顯示出人具有“被存在”(物質存在)、“自在”(社會存在)兩重意義。首先,從動物到人的轉變,立足于人的“肉體組織”(物質基礎)的發揚──生產活動。其次(同時),人的生產活動本身,構成了人的物質生活,體現了人的生活模式。“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正是在生產活動(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這一物質基礎上,有了以生產活動為基本內容的生活模式,以及圍繞組織生產而形成的社會關係。對于生產活動的組織,同時也是對于社會關係的組織。人類物質生活的發展,與社會關係的形成、演變,同時進行。“以一定的模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人類的演化,不是單個人的事例,而是群體行為。從最初的生產活動開始,人一直處于一定的社會關係之中。因此,物質基礎、社會關係兩個原素,成為人產生、存在的必要條件。“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展過程的第三種關係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這就是夫妻之間的關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家庭。”“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透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透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係︰一方面是自然關係,另一方面是社會關係;社會關係的含義,在這裡是指許多個人的共同活動。”(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意識,即人對世界的認識,與生產活動、社會關係同時出現。沒有一定的意識作為調控工具,人不可能“有意識地”組織生活資料的生產,以及實施群體的生產活動。人透過意識,認識自身與自然的作用關係、人與人之間的合作關係,從而加以利用。人類意識與人類物質生活,互相促進。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沒有純粹單個人的意識,只有人類的意識,以及人類意識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人一旦成為人,就是人類的人,不是簡單的生物個體。人的社會性功能、工具、文化,都是針對社會關係發展需要的產物。“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於需要,由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凡是有某種關係存在的地方,這種關係都是為我而存在的;動物不對什麼東西發生‘關係’,而且根本沒有‘關係’;對于動物來說,它對他物的關係,不是作為關係而存在的。因而,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型態)
辨証而言,任何個人都不是單個的、可以抽象出來的存在,而是社會關係中的、現實的人;人類是社會的、社會化的人類,社會是人類的、群體的社會。人、人類的社會性,是理解人性、人類實質的立足點。社會性、社會化的人、人類,是理解人類構成的基本理念。“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分類
未分類

評論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