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奧斯維辛之後還有神學嗎?─尤根.莫爾特曼的「希望神學」論(下

為這篇文章評分
來源:破報《閱讀左派》
網址:http://pots.tw/node/2660
Posted in 復刊479期 | 宋國誠專欄 由 王婉嘉 在 週四, 2007-09-27 22:46 提供

文/宋國誠(文化評論家)
在提出「應許-希望」以矯正傳統神正論消極的末世觀,期待人們轉回對現世苦難的省思與反抗之後,為了進一步激活基督教介入與批判戲現實的熱情與勇氣,在出版《盼(希)望神學》之後,莫爾特曼進一步提出「十字架神學」,期望重振基督教在當代的號召力與吸引力。由於受到「新馬克思主意-法蘭克福學派」的影響,尤其受到「批判-否定」之辯證思維的影響,莫爾特曼希望通過「十字架學」的建構-對基督被釘在十字架之苦難的省思-達到不僅是基督教會自身的改革目標,而且還是一種行動的、實踐的、革命的「批判神學」。

基督性-絕對悲苦的力量

自羅馬帝國以來,對耶穌-一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木匠之子的膜拜,一直被視為瀆神或沒有教養。在以色列的律法中,被釘在十字形的木頭上就是被處以死刑,它意味受到上帝的詛咒和族人的唾棄。「作為對逃亡奴隸和反抗羅馬帝國的背叛者的懲罰,被釘在十字架被看作是最恥辱的一種懲罰」(註1)。在那時候,「十字架並不是精神征服的標記,並不是教堂上方的勝利標誌,並不是帝國王座上的裝飾品,也不是級別與榮譽的象徵。它是自相矛盾和羞辱醜聞的標記,常常導致被逐與死亡」(註2)。然而,莫爾特曼強調,正是在這矛盾與醜聞之中,「基督性」(christlichkeit)被啟示出來了。這是一種絕對悲苦的力量,是一種承受所有苦難的犧牲、面對被徹底拋棄(包括被天父所拋棄)的絕望,因而興起對一切存在之否定與懷疑的精神。換言之,正是在這種通過承擔一切苦難並藉之徹底否定一切罪惡之存在的虛無主義,基督信仰以及基督徒用以區別於他人的身份,才得以被創造出來。

顯然,「基督性」就是莫爾特曼把基督徒的自我標記-基督性,視為基督徒的身份建構與自我認同,視為一種和現存一切統治階級和既得利益者相對立的神學屬性。在莫爾特曼看來,基督教不是被用來添加榮耀、累積財富的東西;它既不提供通往成功之路的方法,也不允諾一個舒適溫暖的家園,相反的,它使人無家可歸、無根可依。因為榮耀、財富、成功、家園,是漠視一切存在之痛苦的產物,並且把苦難視為他人之事而把快樂據為私人所有。十字架之所以不受歡迎、不被稱許,正是因為它拒絕將苦難歸諸他人,也否定一切私人快樂的正當性。真正的基督徒將拒絕一個「把私人快樂建逐在普遍苦難之上」的世界,因為一旦苦難與罪惡被排除在公共領域之外,任何建立在這種「趨樂避苦」之上的信仰,「就不再把世界視為提供抵制力量的東西來體驗」。相反的,基督性,是一種「與真理對質的力量」,它必定要揭露一切被誤解為私人快樂的非真實性,從基督受難的同感中辯別普世苦難的真實性,並經由這種「對質∕辯別」而確立「十字架神學」。十字架神學是追求解放的兄弟同盟,它將通過「激發不能再保持冷漠的愛」(註3),它將促使一切受難者實現真正的統一與團結。

人與上帝共創世界

或許與許多後現代主義者同感於「現代性」所帶來的各種災難,特別是面對笛卡兒的主體哲學以來對自然生態的掠奪與破壞,或許醒覺到聖經訓示和基督神學的「大地治理論」應當為當前的生態危機負起責任,莫爾特曼進一步在《創造中的上帝》(Gott in der Schopfung)一書中,提出「生態創造論」,期望因此導引基督神學的轉向和質變。
莫爾特曼首先澄清,人們依據《聖經.創世紀》中「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的教義來批判基督教應為今日的生態危機負責,但實際上,聖經所啟示於人們的,與「支配地球、征服自然」的意識形態完全無關。上帝所教導的是人類應該依照上帝的形象來治理世界,但這裏所謂的「治理」,是指人類應該維護、保存、生養(上帝所)創造的大地。「在這裏,『管理』是和人與世界的創造者與保存者上帝之間的一致性有關的-『一致性』是指人被描繪成上帝的形象。因為人類和動物都要靠地上的果實生存,所以人類對動物的統治只能是和平的統治,而沒有任何『生殺予奪大權』…..」(註4)。莫爾特曼強調,恰恰是關於權力、意志、擴張與發展的現代意識形態,借助了《聖經》而取得它自身的合法性。但反過來說,基督徒也不必基於護主或護教,把「屬於別人」關於支配統治的思想攬在自己身上。

莫爾特曼繼則質疑,如果人類面對這個被工業科技摧殘殆盡的世界,並宣稱我們所信仰的上帝是這個世界的創造者,那麼究竟是上帝正在毀滅世界,還是作為被創造物的人類在毀滅造物主上帝?在莫爾特曼看來,如果要提出否定這一巨大疑問的答案,必須重新界定「創造∕創世」的涵意,以及作為被創造物的「宇宙∕人類」之「被創造性」的涵意。為此,莫爾特曼認為必須糾正傳統神學認定宇宙在盤古初期就已被上帝創造完成(六日創世)的觀點,也必須打破創世之後上帝的天國與人類的世界就已經「神人永隔」的觀點。必須把「上帝-宇宙-人類」重新置入當前共同且永續的創造與生成中。換言之,上帝並不是「一次完成」的創造者,安息日並未真正的到來,這個世界依然處於上帝的創造之下並處於動態發育的進程中,同樣的,人類也還不是上帝一次創造的完成物,更不是上帝已經指派完成的地上統治者,人類依然處於上帝的教誨之下,處於與上帝攜手共創世界的合作之中。

末日-絕對的同一(all in all)

類似於黑格爾關於「絕對精神」三段式的辯證法,莫爾特曼提出了「初始創造」、「中繼創造」與「末日創造」三種類型。而生態創造論的提出,旨在喚醒基督神學與教會對世界命運、社會缺陷與人類錯誤的作為負起責任。生態創造就是「負責任的神學」,因為只有在基督教會體會了自身不是「冷漠上帝」的維護者,基督徒不再自詡「上帝選民」而妄稱「地球總管」時,世界才會從一種「異化的自然」向「神化的自然」回歸,人類也將從「自我異化的人」走向「超越生死界線」的新人。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上帝在末日的再現與復臨。
然而,這裏所謂的「迎接」絕不是消極的、幻想式的等待,而是通過將個人的生死升華並結合到歷史的終結與延續、宇宙的毀滅與創新的真實世界中,上帝才會因為人類懷抱對祂的希望而到來。莫爾特曼將上帝、世界、人類合而為一,其終極目標是通過人類實踐以改造世界,並最終歸於上帝完美的王國,因為既然「末日」是一個真實如願的未來,那麼今天的教會與教徒就應當為改造社會和清除災難而努力。正如他在《來臨中的上帝》(Das Kommen Gottes:Christliche Eschatologie)一書中指出的,「末日」不是單純的終結和毀滅,而是新生與重建,這意味人們必須參與並介入對世界之不公與罪惡的改造,也意味上帝來臨那一刻,世界不會只是一片荒漠或廢墟,而是復活與新生,一個「絕對同一」(all in all)的境界。

註1:Jurgen Moltmann, 阮煒譯,《被釘在十字架的上帝》,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1994,頁56
註2:《被釘在十字架的上帝》,頁57
註3:《被釘在十字架的上帝》,頁65-66.
註4:Jurgen Moltmann, 隗仁蓮等譯,《創造中的上帝:生態的創造論》,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頁44
分類
未分類

評論

聯盟網站及推薦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