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震蕩學說帶來的震蕩
由
於 2008-05-30 06:56 PM 發佈 (1754 查看)
2008-04-15《亞洲周刊》張翠容
本文轉載自震荡学说带来的震荡
-平民经济研究社:重提共同富裕-搜狐博客
被《泰晤士報》選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的加hide=內奧米.克萊恩]震蕩學說》中,以實例和理論,揭露新自由主義帶來的種種不公平,帶來震蕩。
美國攻占伊拉克次年,《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湯馬斯.弗裡德曼(Thomas Friedman)出版《世界是平的》,指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變得平坦。但加拿大女記者兼作家(Naomi Klein)卻不以為然,她認為世界只為政經精英變平了,而他們的武器除資訊科技外,還有導彈,以及一套迷惑人心的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當貿易壁壘打破後,窮人卻面對重重跨國財團的阻隔,世界對他們不但不平,而且愈益不公義。
新自由主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興起之後,不少發展中國家的私有化過程都是繼天災人禍而出現的現像,加拿大女記者克萊恩提出質問,為什麼災難與私有化兩者看似毫不相干,卻同時發生?
她這一問,令她寫成了一本非常不一樣的書——《震蕩學說:災難資本主義的興起》(The Shock Doctrine: The Rise of Disaster Capitalism),自去年十一月面世以來,該書一直排行在美國暢銷書榜上,並且引起很大的爭論。引人注目的不但是這本近作,克萊恩的處女作《拒絕名牌》(No Logo)在二零零零年出版後,旋即成為反全球化運動的《聖經》,而她的名字亦在國際傳媒中不脛而走。
英國《泰晤士報》曾經選內奧米為「可能是三十五歲以下對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展望》雜志與美國《外交政策》雜志於二零零五年共同選出的世界一百大公共知識分子中,克萊恩排行第十一位,被視為反企業全球化運動圈子裡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她最近途經香港,與港人分享她的震蕩學說。
克萊恩一開始就指出,新自由主義者樂於看見災難,同時也積極制造危機,為什麼?已故芝加哥大學自由經濟學派大師密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這樣說:「只有危機才能產生真正的轉變。當危機出現,人們便會根據眼前的理論思想來采取行動。」弗裡德曼的放任經濟主張深深地影響了過去全球政經發展,但對克萊恩而言,弗裡德曼主義是歷史中最危險的經濟理論,並認為這批新自由主義者巧妙利用災難來推動他們的經濟政策,以獲取最大的企業利益,這正是克萊恩要解構的「災難資本主義」。
她表示:「當代自由市場的歷史是在震蕩中形成的……過去三十五年來最不名譽的反人權事件,不單是由非民主政權所制造出來的,所謂的民主政權一樣可以通過刻意恫嚇公眾,為激進的自由市場改革鋪路。」
遠的暫且不說,近的就有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伊拉克與阿富汗戰爭、南亞海嘯、新奧爾良水災、「九一一」世貿襲擊等,都一一為新自由主義者提供了推銷他們主張的大好機會。
但是,震蕩學說又從何而來?克萊恩說,早在四十年代,歐美精神治療師開始對電極震蕩進行研究,測試震蕩方式是否會對病人造成失憶。這實驗慢慢引起美國中情局的興趣,後來更得到財團支持,與芝加哥大學經濟系合作,當時就是由弗裡德曼帶領,用電極震蕩原理應用在國民經濟上。第一個成為他們放任政策實驗品的就是南美洲的智利。
智利成震蕩學說白老鼠
在解剖智利這場實驗之前,克萊恩先提到,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期間,當時國際流行的經濟政策,其實是主張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即政府提高公共開支,以擴建教育等基建專案,這種政策使得拉美國家的人均收入逐漸逼近歐美水准,與此同時,許多歐美國家也亦步亦趨,干預政策變成主流。而不少發展中國家一樣奉行進口替代政策,培育本土企業。誰知到了七十年代,以弗裡德曼為首的一群鼓吹復興自由放任政策的經濟學家,在芝加哥默默崛起,企圖挑戰凱恩斯主義。
這群經濟學家泛稱「芝加哥子弟」,他們視凱恩斯主義比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威脅更大,必須取代之,因此,他們便以智利為其實驗場地,采用的手段正是克萊恩指的「震蕩」。
「芝加哥子弟」首先挑選了要改造的人物,這就是智利的皮諾切特將軍。他們邀請他到芝加哥訪問,通過不同途徑向他灌輸弗裡德曼的經濟思想,然後不惜在背後發動政變,扶植皮諾切特上台,在一片混亂中,智利人民處於迷惘狀態,就好像給震蕩過一樣。不過,更大的震蕩還在後頭。
皮諾切特一上台,即大規模殺害和拘禁異見者,制造白色恐怖,人民更是處於極度恐慌,同時,皮諾切特大刀闊斧進行經改,把舊有的干預政策全推翻了,而弗裡德曼的新自由經濟政策正式上場。
實驗成功,智利模式繼續推進。在中情局的協助下,智利鄰國阿根廷及好幾個南美國家紛紛發生兵變,軍人先後掌權,弄得天翻地覆,他們在一方面進行恐怖鎮壓,另一方面奉弗裡德曼民主主義為神靈,從政治到經濟都經歷了一場「震蕩治療」。
自此,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取代了凱恩斯主義成為主流政策。在弗裡德曼眼中,他的理論通過實驗證明列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更把弗裡德曼學說發揚光大。
克萊恩說,弗裡德曼理論在南美的實驗使得該地區付出很大代價,例如高失業率、嚴重通脹、貧富極度懸殊等,但弗裡德曼堅稱沒有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就沒有經濟繁榮,在改革過程中出現陣痛在所難免。這真的是陣痛而已嗎?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東歐也經歷了「變天」,自由市場經濟「侵占」東歐,從東歐到蘇聯,均求助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這些機構推銷以弗裡德曼學說為改革基礎的一系列私有化方案,而這方案也給推銷到剛解除隔離政策的南非,以及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中的重災地區。
踏入二十一世紀,由「九一一」恐怖襲擊所帶來的兩場重大戰爭:阿富汗和伊拉克,也同樣向新自由主義大開方便之大門,接踵而來的「卡特裡娜」颶風肆虐美國南部沿海地區,南亞海嘯造成大規模人命與財物的損毀,都成為克萊恩的研究個案。她說:「這些天災人禍看似互不關聯,但背後都可看到其共同性……」
克萊恩要驗證的,就是她的災難資本主義。上述事件的災難有一定的震蕩性,震蕩效果則變成了資本主義所要憑藉的一個台階,當中的災難扮演了一個角色,把資本主義裡的元素發揮得淋漓盡致。
人禍猛於天災
無論是戰後重建,還是天災後的重建,人們都發現自己變得無所依從,從日常用品到房屋供應都受到跨國企業影響,人們的生活更加困難。克萊恩還說,她曾到過海嘯肆虐後的斯裡蘭卡,現在沿岸一帶地區都被私人企業買下,發展出一個個地產項目,漁民被迫遷至城市,生活無以為繼。內奧米憤怒地說:「跨國財團利用災難來推動他們的私有化項目,人民在震蕩中被迫接受。」
不過,最駭人的就是這種「洗腦」實驗還在美國處置他們眼中的「恐怖分子」身上看到,伊拉克戰爭就是美國悉心策劃的「邪惡」手段,為伊拉克人民帶來極端的震蕩,從而對伊拉克及其人民進行徹底的改造。無論在囚室裡,又或者是在伊拉克的土地上,美國布殊政府正做著一個「偉大」的實驗——「震蕩治療」。
美國的「震蕩治療」造就了克萊恩的震蕩學說,災難資本主義由此興起,我們還可期待世界會有一刻的和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