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犬自治區
:網路性癮引論
由
於 2004-05-28 06:48 PM 發佈 (1171 查看)
網路性癮引論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9/49-12.htm
華平 江漢大學政法學院
內容提要: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由於匿名性和去抑制性,網路性活動是一種強化參與的全新溝通機制,網路性癮的崛起日益明顯。本文梳理了這一領域的代表性文獻,對網路性癮的症狀、成因、相關實證研究以及未來研究重點,做了系統介紹。
關鍵字 性癮 網癮 網路性癮
性是網路上最常見的搜索主題,網路上超過一半的活動與性活動相連。它們包括:常規的活動(流覽“軟”色情雜誌的網路版,如花花公子)、不那麼常規的活動(流覽“硬”色情雜誌的網路版)、異乎尋常的活動(參與性欲反常、性倒錯和性偏離論壇的討論,並相互分享經驗)。同時,網上還有色情圖片圖書館(商業性或免費性)錄影帶、真人脫衣舞表演、真人性表演和窺陰站點。
網路性癮的崛起
美國學者 Kimberly .S. Young(2000)指出1,線上色情出版物和成人站點提供的便捷手段,容易使人沉迷於線上使用的強迫模式中。英國學者Mark Griffiths(2004)指出2,網路可(已經)用於多種由性驅動的行為,它們包括:(1)為教育目的搜尋與性相關的材料;(2)購買或出售與性相關的物品以便線下使用;(3)在網上虛擬性商店中流覽和/或購買商品;(4)為手淫或娛樂目的線上搜尋材料;(5)尋求性治療;(6)為持久的關係尋求性伴侶;(7)通過個人廣告/相關論壇,為短暫的關係尋求性伴侶(如妓女、交換性伴侶)(8)搜尋個體,最終使其成為涉性犯罪的受害者(在線性搔擾、網路詐騙、戀童癖者使用的兒童)(9)通過電子郵件和/或聊天室約會維持線上關係;(10)通過確立線上關係、改變性別身份或創造其他人格來探索性別和身份角色;(11)為娛樂和/或手淫的目的對網路上的圖片進行數位處理(如將名人的頭像放在他人裸體上製成合成圖片)。
很明顯,在這些活動中,只有少數可能過量,成癮,形成強迫症。它們包括為手淫目的使用線上色情、忙於線上關係、涉性的網路犯罪等。成癮的核心要素包括癮頭凸現、情緒緩和、耐受升級、撤退症狀、內外衝突和故態復萌。Griffiths指出,滿足這些標準的任何行為(如網路使用)都可以被認定為成癮。網路性癮者將網路作為滿足其性癮的活動空間。Griffith(2000)在分析具體的網路性活動時3,(如下載色情出版物、網上性關係等)對這些核心要素進行了擴展。
癮頭凸現――指網上性活動變成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行為,支配了他的思想(入迷和認知扭曲)、感情(渴望)和行為(社會行為的墮落)。例如,即使個體此次沒有在他們電腦上從事網上性活動,他們下次就會。
情緒緩和――指從事網上性活動後獲得的一種主觀體驗,通常被視為一種重複效應。也就是說,上網前,他們體驗到一種喚起的負面效應,上網時,他們體驗到一種源自解脫的“高度”的鎮靜感。
耐受升級――為了得到前一階段情緒緩和的效果,網上性活動的數量劇增。這意味著個體逐漸增加他們在電腦前從事性活動的時間。
撤退症狀――指網上性活動不連續或突然減少時不愉快的情緒狀態和/或身體症狀(如顫動、悶悶不樂、易怒)
內外衝突――指網路使用者和他們周圍人之間的衝突(人際衝突)、網路使用與其他活動的衝突(工作、社會生活、愛好和興趣)或個體內心的衝突(精神之間的衝突和/或主觀上失去控制的感覺),焦點在於花太多時間從事網上性活動。
故態復萌――早先的網路性活動有一再重複的趨勢,極端的例子是重度網路性癮者多年的節制或控制付之一炬。
Young(2000)給出了網路性癮的症狀清單:(1)經常在聊天室花費大量的時間,帶有尋找網路性愛的單一目的進行即時聊天,(2)在利用網路尋找在線性夥伴時,全神貫注;(3) 經常使用匿名交流從事性幻想,在現實生活中則不如此;(4)帶著找到性激勵或性滿足的期望,對下一次網路交流充滿預期;(5)經常從網路性愛到電話性愛(或甚至現實交往);(6)對重要他者隱藏(瞞)線上交流;(7)對“線上使用”有羞恥感或罪惡感;(8)起初是偶然被網路性愛喚起,以後線上時積極想獲得它;(9)在進行色情聊天時手淫;(10)對現實生活中的性伴侶投入較少,偏好網路性愛,將其作為性滿足的基本途徑。
網路性癮的成因
美國學者A.Cooper(1998)指出4,有三個基本的要素為激發了在線性行為,他稱這三個因素為“三A機制”,即:(1)可及性(Accessibility)――網上數百萬個站點隨時可登陸,沒有時間限制;(2)可承受(Affordability)――網站間競爭激烈,使得價格低廉,同時,有許多方式可以獲得免費的性材料;(3)匿名性(Anonymity)――網路使用者之間的交流是匿名的。
Cooper,Putnam,Planchon and Boies(1999)在對9177個網路使用者調查中5,發現8%的使用者每週花11小時或更多時間從事在線性追尋。基於他們的研究,他們建構了一個為性目的使用網路的連續模型:
娛樂使用者――使用者更多的是出於好奇或娛樂目的涉獵網上的性材料,他們從事這些在線性活動沒有任何問題。
性強迫症使用者――使用者將網路作為從事性活動的舞臺,他們偏好病態的性表達。
風險使用者――-使用者如果不能接觸網絡,他們可能不會發展出任何問題。
Cooper指出,對這些使用者而言,“三A機制”和潛在的人格因素相互作用,可能導致他們發展出帶強迫症的在線性活動。
Young(1999)指出6,人們很容易就掉進了網上色情的陷井,而且成癮之後很難克服,網上色情成癮就在吸食可卡因一樣。有10%從事網上性行為的人即使沒有網路也是性方面的癮君子,有20%是因為網路而色情成癮,另外70%是抱有“娛樂”或“休閒”心理的用戶。
她提出了一種不同與“三A機制”的“ACE”模式〔Anonymity(匿名)、Convenience(便利)、Escape(撤離)〕。同時,虛擬環境也具有提供短期滿足、興奮和/或娛樂的潛能。它克服了進入商店櫃檯購買色情品的尷尬,它比那些要等待他人送貨的非面對面的商品交易快(如郵購)。匿名也鼓勵線上越軌、欺詐和犯罪活動,如發展攻擊性的線上人格或流覽和下載違法圖檔(如色情品)
美國學者J.P.Schneider(2000)指出7,還有其他一些有利因素。包括:網路性活動極具隱私性,可在家中私密處(如臥室)從事;廉價;沒有染上性傳播疾病的風險;不會留下任何明顯的性交往證據,對於隱藏與另一個伴侶的交往也很理想;對使用者來說,網路性活動提供了一種安全和容易接近交往者的感覺。網上性活動的這些方面,對於那些被剝奪群體(如同性戀)更可以說是一種有利條件。Young(1999)指出,那些低度自尊、形體(身體)嚴重扭曲、無法治癒的性機能失調、先前有性癮史的人更易對網路性愛成癮。在更普遍的層面,網路性活動是一種新的表達媒介,由於具有匿名和不受限制的特點,可能會增加參與。
網路性癮的實證研究
直到最近,關於網路性癮的經驗資料一直很缺乏。然而,這一狀況正在逐步變化。在這些經驗資料中,Cooper與其同僚收集的資料庫很有價值,它被許多實證研究作為藍本。(例如,Cooper,Putnam,Planchon & Boies,1999;Cooper,Delmonicico & Burg,2000)1999年,Cooper,Delmonico和Burg三人合作的研究了一批上網者8,。他們使用SCS量表(the Kalichman Sexual Compulsive Scale---Kalichman,Johnson,Adair,Rompa,Multhauf & Kelly,1994),結合線上時間的長短,以求識別有網路性癮的上網者。
他們確定出四個群體:非性癮者(nonsexually compulsive)(n=7738),一般性癮者(moderate SCS score) (n=1007),性癮者(sexually compulsive)(n=424) 網路性癮者(cybersexually compulsive)(n=96) 由於時間僅僅是測定個體性癮的一個維度,應加入其他的指標。包括:日益增長的欲望或耐受性(拿出更多的時間從事活動);傷害自己或他人;否認或輕視負面後果;行為干擾社會、學術、職業或娛樂活動;行為伴隨有強制性;在選擇是否從事行為時,失去控制或失去自由。
網路性癮者群體有兩個特徵:①SCS測試為性癮者;②每週花11小時以上時間從事網路性追尋。樣本中只有1%的人屬於這一群體(n=96)。Cooper與其同僚聲稱這是迄今網路性癮者中最完美的樣本。這個群體中79%的是男性,63%的為異性戀,38%的已婚(另有15%的同居)就人口統計特徵來說,比較而言,表現突出的群體包括女性、同性戀、雙性戀、單身和學生。(常見附表1)Cooper與其同僚指出,這些群體更易養成網路性癮。
表1:上網者群體的人口統計特徵(改編自Cooper等人,2000)
非性癮者 一般性癮者 性癮者 網路性癮者
(n=7738) (n=1007) (n=424) (n=96)
年齡(均值) 35.3 33.4 32.6 33.5
性別(%)
男性 86 89 88 79
女性 14 11 12 21
性取向(%)
異性戀 87 86 85 63
同性戀 7 5 6 16
雙性戀 6 9 9 21
關係(%)
已婚 47 49 49 38
同居 17 15 16 15
單身/約會 18 17 12 26
單身/不約會 18 19 23 21
職業(%)
有職者 36 35 27 27
電腦領域 24 24 21 19
無職者 3 3 4 5
學生 12 12 18 21
: : : : :
然而,一個替代的解釋也許是一些群體(比如男性)更易否定他們有問題。Delmonico(1997)曾在此前的研究中指出9,網路性活動集中表現為三類:色情出版物的交換,即時聊天,光碟制售。Cooper與其同僚指出網路性活動包括範圍很廣的線上活動。有趣的是,整個樣本中只有5%的人報告曾在網上改變現實生活中的性別。79%的樣本報告他們感覺在線性活動沒有危及其生活的任何領域。68%的樣本報告他們感到網路性活動沒有對其生活造成任何干擾。
但Cooper與其同僚的研究是有局限的,最大的問題在於被試是自願參與的,他們的問卷中涉及網路性活動是否干擾或危及被試的生活的問題很少。然而,它的樣本規模是其他研究望塵莫及的,考慮到經驗資料的缺乏,他們的研究顯得很重要。儘管大部分人並沒有從網路性追尋中體驗到負面效應,但對1%有網路性癮的被試來說,網路性癮對他們的生活有嚴重惡果。這表明需要進一步關注網路性癮。
與Cooper等人的研究內容不同,美國學者M.F.Schwartz和S.Southern(2000)對潛在的網路性癮進行了考察10。其資料采自網路性資訊濫用者中到精神診所求診人口(n=40;19名男性,21名女性)他們涉及的基本上是(或完全是)有問題的網路性活動,包括在網路上與人交流時手淫或自摸。超過三分之二(68%)的人有性虐待史,女性更可能有性虐待史或外傷後壓力失調症(PTSD-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大多數男性(90%)自我診斷自己患有性癮或存在性強迫症。僅有一半(52%)的女性從事帶有強迫症的性活動,她們的網路使用和網路性活動被自己和/或所參考的資源視為病態。25%的病人帶著偏差或特殊的性興趣參與網路性活動。
男性強迫症患者認為網路性活動是性癮的表現形式。在探索性偏好和接觸匿名伴侶時,女性網路性資訊濫用者更易在這類角色扮演中受傷。無論女性或男性,當他們持續參與這種高科技形式的不良親昵行為時,他們會體驗到嚴重的負面效果。這些結論有助於進一步的研究。
Schwartz和Southern指出,他們樣本中的70%(n=28)網路性資訊濫用者有性癮(男性中為90%,女性中為52%)同時,57.5%的人有化學品依賴(男性中為74%,女性中為50%),47.5%的人有飲食失調(男性中為26%,女性中為67%)表2比較了Schwartz-Southern(2000)和Cooper-Delmonic-Burg(2000)樣本中的人口統計特徵。儘管樣本來自不同的資源,許多變數(如年齡、性取向、職業)卻很相似。顯然,Schwartz-Southern的資料中女性的比例要高些,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女性比男性更可能尋求治療。兩樣本在人口統計變數上的分歧可以由性別偏見和抽樣方法加以解釋。
表2 :Schwartz-Southern和Cooper-Delmonic-Burg研究中人口統計變數的比較
研究者 Cooper-Delmonic-Burg Schwartz-Southern
年份 2000 2000
被試 網上志願者 精神診所患者
樣本數 96 40
年齡(均值) 33.5 30.4(女);38.1(男性)
性別(%)
男性 79 47.5
女性 21 52.5
性取向(%)
異性戀 63 83.5
同性戀 16 10
雙性戀 21 7.5
關係(%)
已婚/同居 53 57.5
單身/約會 26 -
單身/不約會 21 7.5
職業(%)
有職者 27 47.5
電腦領域 19 -
無職業者 5 2.5
學生 21 17.5
其他 28 -
Schwartz和Southern建構了網路性癮的四種類型――男性網路性癮、女性網路性癮、孤獨型網路性癮、性反常型網路性癮。前面兩種劃分基於性別,後兩種表現了生活方式的限制。孤獨型和性反常型並非相互排除,且有臨床意義。總體而言,Schwartz和Southern指出網路性資訊濫用者是重度網路使用者,一般已婚,受過大學教育、情緒消沉,是性虐待的受害者。性資訊濫用者存在性別差異。男性性資訊濫用者可能比女性年長,他們和有問題的上網者特徵相似,更有可能有性強迫症或被貼上性癮者的標籤。
他們的結論是網路性活動內涵分離再扮演和影響調節的交互作用,分離意味著兩個或更多個精神過程互不整合,當一個人在電腦上秘密從事違法性活動後,和配偶上床沒有任何不協調或不舒服時,分離就發生了。Schwartz和Southern指出,網路性活動已成為新的茶室,用以與匿名伴侶相會、進行幻想。匿名者從事這種方便、程式化、可承受的行為通向非個人的和分離的性出口。而且,它以不斷變換的內容提供一種立即性的和強有力的強化,使得許多上網者沉溺其中。
網路性癮的非直接證據來自許多研究。例如Schneider(2000)對91名女性和3名男性作的調查11,她的這些參與者由於其伴侶的網路性活動,都經受嚴重的負面後果。有趣的是,31%的參與者指出他們伴侶的網路性行為是其己有性強迫症行為的繼續。而且,16個參與者(18%)報告說其伴侶網路性活動發展到與其他人線上下約會。其伴侶首先通過線上聊天室或電子郵件與約會者交往。該研究還指出,網路性活動是分居和離婚的主因。這個研究的主要問題在於它是非正式地採用“網路性癮”這一術語,其結論並非基於任何可觀測工具獲得。這種診斷實質是來自被試的直覺。Schneider斷言,大多數從事在線性活動的人是娛樂型上網者,類似於娛樂型的飲酒者或賭博者。然而,她聲稱,相當一部分上網者原來就有性強迫症或性癮,現在找到了一個新出口。對那些沒有此類歷史的人而言,網路性活動是其最易陷於的上癮失調行為。一個人會以很快的速度沉溺其中,其效果類似於先前偶爾吸食可卡因者遇到極品可卡因。
其他支援網路性癮存在的非直接證據來自美國學者M.H.Orzack和C.J.Ross(2000)12,他們詳細描述了兩個網路性癮者的治療過程。這兩個患者符合電腦成癮、性癮和網路性癮的標準。他們指出,大部分沉溺於虛擬性愛的人,那些住院病人和門診病人,都有性癮史或其他行為癮史(或化學癮史)。他們研究的目標是揭示治療網路性癮的複雜性。他們對網路性癮和飲食失調作了比較,強調他們不是想暗示人類依賴電腦營養生命。電腦使用並非象性欲一樣,是人的內在需要。然而,他們指出,象電視或電話一樣,電腦是現代生活的要件。他們進而指出,其他上癮行為(如飲食、性)的治療形式也可用以治療網路性癮。他們的結論是網路性癮是存在的,它是一種極其有力的癮,必須予以治療。
在兒童和青少年的網路性活動這一研究領域同樣缺乏資料。按照R.E.Freeman-Longo(2000)的看法13,對這些群體的性癮知之甚少,對兒童、青少年、性和網路的關聯所知就更少。最多,我們可以根據成人性癮的發展來推測它也會在青少年群體發生。我們知道兒童和青少年可能且在事實上發展出性強迫症,如手淫。考慮到強迫症是成癮的先兆,網路性癮在這些群體中形成是可能的。
美國學者M.Brooks(1999)的研究提供關於網路性癮的非直接的行為證據14。他對網上衝浪和公路交通做了類比,指出兩者都有同樣的堵塞和阻滯模式,每個人被迫以同一速度行進。他還提到一個叫Bernardo Huberman的網路流量研究者。Huberman分析了五十多萬個進入主要網路的入口。他指出,色情站點是出售廣告空間無可置疑的成功者。Huberman注意到,典型的上網衝浪者在一個站點點擊一兩次之後,就換一個站點。而有些人的“點擊量”高達200次,幾乎所有此類情形均表明衝浪者正在登陸色情網站。Huberman收集的“點擊數”資料顯示,登陸線上色情幾乎是一種強迫症,有些人是這類服務的重度使用者。但是,這類研究並不能表明網路色情是成癮性的,在最低程度上,它們證實此類活動,是重複性、習慣性和/或病理性的行為。既然網路24小時不間斷,在一些個案身上,此類行為就會成為成癮性或/和強迫行為。
未來網路性癮的研究重點
網路使用在持續增長。由於在線性活動引發問題到諮詢師和臨床醫生那裏尋求治療的患者數目不斷增加。這些事實提供了日益增長的經驗證據,表明網路性癮確實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存在。電腦技術的膨脹,進入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進入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意味著問題激增。這表明我們的研究工作必須及時跟進。
英國學者Griffiths綜合現有的文獻(2004),將未來網路性癮領域的研究重點歸結為以下16個方面15:(1)探索從青少年到成年階段危險因素變遷本質的縱貫研究;(2)控制重要的社會-經濟變數,研究危險因素的獲得、發展和維持;(3)通過家庭和孿生子的研究,判斷網路性癮的家族危險因素;(4)使用準確和不同的樣本(種族或少數民族,女性,鄉村/城市)而不是使用自我選擇(主觀抽樣)的樣本;(5)對保護性的危險因素(即那些免除人們形成性癮的因素)進行研究;(6)在個體與社區間檢驗網路性行為的使用效應和實用性,是網路創造出性強迫症或性癮的新形式,還是網路僅僅為性表達提供了一種新的媒介;(7)清晰指明問題線上性行為的識別和類型,對Cooper、Putnam等人(1999)提出的網路性行為的連續統加以檢驗並精練化;(8)關注兒童與網路性行為之間的關聯。如果兒童上網,他們是否會染上性癮或性強迫症,還是不明確的。在那些暴露在線上色情品和成人材料的兒童中,能否區分出使這些兒童染上性癮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感情弱點和其他一些人格特徵等。在線性活動是否易使一些兒童在現實中從事性行為或從事濫交。(9)病態性的網路性癮併發症(物質濫用、心理失調、反社會人格綜合症等);(10)使用準確的控制,研究網路性癮中冒險和衝動控制的其他維度;(11)判斷網路性癮的危險因素或後果;(12)考察人群中不同類型網路性癮的比例,它們可能影響這種行為的習得、發展或維持;(13)進一步分辨出何種結構性因素在特定類型的網路性癮中更具影響成癮的潛力;(14)分辨出何種類型的網路使用是通向後續網路性問題的“關口”;(15)利用多種技術從相同的參與者獲取資料(如面對面的訪談,遺傳/神經生物學測試,民族學方法);(16) 建立和評估治療網路性癮的策略。
注釋:
--------------------------------------------------------------------------------
1 Young,,K. S(2000). Internet addi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Student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7, 351-352.
2 Griffiths,M.(2004).Sex addiction on the internet,http://www.janushead.org/
3 Griffiths, M. (2000). Excessive internet use: Implications for sexual behavior.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3, 537-552.
4 Cooper, A. (1998a). Sexuality and the Internet: Surrfing into the new millennium.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 181-187.
5 Cooper, A., Putnam, D.E., Planchon, L.A. & Boies, S.C. (1999).Online sexual compulsivity: Getting tangled in the net. Sexual addiction &Compulsivity: The Journal of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6, 79-104.
6 Young K.S (1999). Cyber-disorders: The mental illness concern for the millenniu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08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oston, MA.
7 Schneider, J. P. (2000). Effects of cybersex addiction on the family: Results of a survey. In A. Cooper (Ed.), Cybersex: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pp. 31-58. Philadelphia : Brunner: Routledge.
8 Cooper, A., Delmonico, D. & Burg, R. (2000). Cybersex users, abusers,and compulsives: New .ndings and implications. In A. Cooper (Ed.), Cybersex :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pp. 5-29. Philadelphia : Brunner :Routledge.
9 Delmonico, D.L. (1997). Cybersex : High-tech sex addiction. Sexual Addiction & Compulsivity, 4, 159-167.
10 Schwartz, M.F. & Southern, S. (2000). Compulsive cybersex: The new tea room.. In A. Cooper (Ed.), Cybersex :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pp.127-144. Philadelphia: Brunner: Routledge.
11 同7
12 Orzack, M.H. & Ross, C.J. (2000). Should virtual sex be treated like other sex addictions? In A. Cooper (Ed.), Cybersex: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pp. 113-125. Philadelphia: Brunner: Routledge.
13 Freeeman-Longo, R.E. (2000). Children, teens, and sex on the Internet. In A. Cooper (Ed.), Cybersex: The Dark Side of the Force, pp. 75-90.Philadelphia : Brunner : Routledge.
14 Brooks, M. (1999). Sex site surfers teach tra.c watchers. The Guardian(Online), September 30, p.3.
15 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