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舉例說明。敝茶讀的是《廉頗藺相如列傳》。
至相如得悉秦皇無意易城,施計奪璧後,有一對話如下︰

「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其彊,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於庭。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

比較閣下相應的一段︰

對秦王及眾臣恐嚇道:「大王如若不以十五座城池做交易,我寧願魚死網破,與這玉同歸於盡。」

原文雖語帶威迫,但持之有據,且對秦皇先仰後揚,使其不好下台;
而閣下筆下的閵相如,則是單純恐嚇——而且是弱者恐嚇強者,小國恐嚇大國,後果堪虞。

很多時候,人物的性格特質,故事的起承轉合,劇情的來龍去脈,往往在三言兩語間就能流露出來——是「流露」而非「表達」。
這也是古文精妙之處。



至於說話隱晦,是敝茶的個人喜好,尚請不要介意。